相比于“五杠少年”黄艺博的“好人好事”,网友们更有兴趣批评和质疑他的特殊天性。但也有网友认为: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其实与剥夺孩子的天性无异。对于黄艺博,可以好奇,不应刻薄。
反对
不是天性是扭曲
尽管我并不怀疑这个男孩小小年纪能聪明过人,也不怀疑他能通过博闻强记,也未怀疑他所发表100多篇文章所获取的3000元稿费全部捐给敬老院 的出发点是否受人引导,但看罢诸如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和7岁起开始天天读《人民日报》,我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虽然俗话说,老爹看儿子,咋看咋顺眼, 但硬要说孩子2岁看《新闻联播》等非常举动是顺乎自然,并无大人培养,那就太矫揉造作了。
因为两岁娃毕竟尚处于懵懂时代,有他们的童话世界,即便父母对《新闻联播》痴迷有加,怎么合理影响与引导,孩子终究还在学语时期。穿衣吃饭,还 需父母帮助。新闻联播再贴近民生,再有可看性,恐也难以挤走孩子心中的游玩天性。所以,黄宏章夫妇这样“包装”自己的神童,完全是极端个体,对更多孩子家 长来看,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策略不可复制,充其量算是一种哗众取宠行为。不仅让孩子丢掉了本该有的成长快乐,反使孩子心中过早地注入一种功利意识。
此非笔者臆断。当前,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机,类似的“功利教育”可谓比比皆是。“什么正面侧面背面,追求完美弧线,如果腰围再小一点,我的缺点变 成优点……”,在一家电视台正播的娱乐节目中,5岁小女孩扭腰摆臀为观众表演舞蹈《看我七十二变》。这种“小大人”的表演似乎是众多成人所乐见。成人娱乐 元素没节制地渗透至少儿节目中,挤占着他们的童趣空间。而两岁娃与父母在一个沙发上看《新闻联播》,与小孩子展示性感姿态如出一辙,都是大人的功利意识过 度膨胀,以牺牲孩子的生长快乐去换回自己脸上的一片“虚光”。
支持于社会无害
这则新闻引起广泛质疑甚至批评,认为“抹杀孩子天性”云云。而我以为,这则新闻其实非常平常,不知何以触动大家的哪根神经?
首先,人与人是有区别的,有人发蒙较早,有人开悟较晚。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便能做诗;孔融五岁,能让梨。方仲永后来成了“伤仲永”; 而众所周知的新中国第一神童宁铂,最后是看破红尘出家——发蒙的早晚,并不代表今后一定会有“世人认可的成就”。然而,和同龄的儿童相比,这些“神童”在 一定时期确实有不同寻常之处,这种区别不该单纯看作是:人为的“渗透和培养”。
其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 篇文章,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按常理也许“不应该发生”,但如果父母、家人有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或者写文章的习惯,孩子耳濡目染,于是喜欢看 《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写文章,这种未必是“渗透和培养”的“不扶而直”应该可以发生。
而且,“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错了吗?这就一定是在“说假话”?!
家长称黄艺博的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这样的表述可能并不准确,因为,这种“天性”毕竟是“后天养成”的,但表述的内容应该是可能发生的事实。
如果非要抹杀人与人先天的区别,而断言这孩子现状的“优秀”一定是“灌输”而成,那么,不妨请你也来“灌输”“灌输”自家的孩子,这毕竟于社会无害啊!请实事求是看问题,别“愤青”,也别嫉妒!
观察
就当娱乐新闻看吧
与大多数孩子不得不将大量嬉戏时间花在英语班、舞蹈班、奥数班等各种各样的特长相比,黄艺博的爱好可谓另类。也不知道那些上班就忙着上网、聊 天、偷菜、炒股、吃早点的政府官员有没有时间看《新闻联播》,黄艺博从两岁就开始看了,并且一看就喜欢上了。在他眼里,《新闻联播》比动画片热闹,《人民 日报》比漫画书有意思!要“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事”是何等的气魄,曾几何时树立远大目标是我们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可是万事都该有度,理想和现实 是有距离的,如果历史的重担要压在一个初一孩子的身上是多么荒唐。这似乎也暗示了如今教育的缺憾。
我并不想苛责孩子,毕竟童年时我们都有过美丽的梦想,可是那些将孩子们的理想无限放大并借机炒作,别有用心的人应该得到谴责,导向的失误会葬送 良种佳苗,仲永就是例子。我也不愿意给孩子扣上个爱慕虚荣的大帽子,因为这不是他的错。当今的社会这样那样的“神童”层出不穷,也许有智力进化的原因,也 许有媒体快速传播的原因,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今娱乐文化导向下的快速成名热。财富和名气得到应该只有智慧和美德才能得到的尊敬和钦佩,对前者的狂热追求 造成了全社会的道德失衡这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这则新闻,大家也就权当娱乐新闻看吧。
最该反思的到底是谁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黄艺博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 友肆意调侃的对象。但有多少人关心,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否是一个十来岁的孩童所能承受的?老实说,黄艺博错了吗?他没做错什么。他只是如大多数孩子那样, 对一些东西还怀有纯真的信仰。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被现实撞得身心俱疲,以至于对一些 东西失去了信任,就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一个孩子身上。
仔细看这场喧嚣的微博狂欢,还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其实,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媒体对黄艺博的报道,早在2009年就出现过。今年3月,关 于他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的报道,也出现在当地报纸上,但那之后,这个孩子依旧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直到几天前,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他的故事,他就突然 火了。说不清,这背后到底是微博的力量,还是有推手炒作的结果。但如果将炒作建立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上,这怎么说也算不上道德。
热闹了几天,主人公自己和他的父母还一直沉默着。我们无法揣测,他们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嘲讽,会有怎样的心情。但平静的生活被人有些“恶意”地 打破了,这对于大多数人都很难接受。同样因为这种沉默,我们对黄艺博的真实成长经历,也还一无所知。或许,在真相还没有大白之前,对一个孩子所表现出的与 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抑或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早熟,你可以表达一种善意的担忧。但如果认为这孩子是被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扭曲,于是嘲讽他的成长环境,进而嘲 讽这孩子本人,那这种嘲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这些人以为的教育伤害,又有什么区别?想想这几天里,成人社会对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明白,最该反思 和被纠正的到底是谁。
提醒
别把父母意志强加给孩子
应该说,黄艺博的家长具有极强的从政意识,说好听点是拥有“政治智慧”,说难听点是“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以至于把孩子的一些爱心行动,进行上 纲上线,提炼到了“关注民生”的认识高度。试问,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如此关注“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之举,如果不是在家长的刻意诱导 下,有哪一个孩子做得到呢?即便是做到了,又能从中读懂什么呢?大不了也只是孩子毫无意识的一种娱乐方式罢了。
黄艺博的家长说,面对黄艺博许多令他感到吃惊的“天性”,他更想做的,是提供合适的“土壤”。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土壤”,非但不适应黄艺博健康成长,反而会扼杀孩子的美好天性。
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