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也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网上流传的《美国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的帖子,读来令人深思。
美国课堂上,老师先请孩子讲了灰姑娘的故事,讲她如何得到仙女和朋友帮助,历尽继母和姐姐的阻挠,终于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然后向全班提问。
热火朝天的课堂气氛中,孩子们自己得出一连串答案:做事要守时;后妈阻挠灰姑娘是为了给自己女儿机会,她不是坏人……孩子们也找出了故事的不合理之处——“午夜12点后,所有东西都变回原样,但水晶鞋没变回去”,老师称赞道:“天哪,你们太棒了!瞧,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中国课堂上,一切似乎让大家更加熟悉:熟悉作者生平,分析故事意义,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分析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那段话为什么要那样表达……
读罢帖子,会心一笑,不敢说它完全写实,但的确反映出我们教育方面的某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一位大学校长指出,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课堂授课方式已然“模式化”,在致力于引导学生用词、用句、思维方式迎合作者时,谁能想到,伟大的作者犯了“水晶鞋没变回去”这个错误呢?考卷上,从小见惯了“冰化了是水”正确、“冰化了是春天”错误之类的“标准答案”,又怎么能培育出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没理由指责孩子,离开了“标准答案”,他们会拿到一张不及格的答卷;我们也没理由指责老师,如果用美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家长会买账吗?学校能同意吗?我们更没理由指责学校,美国老师的方式肯定培养不出高考“状元”,学生甚至可能考不上大学。
“标准答案”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整个链条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靠某一个环节无法突出重围。然而,改革创新没有“标准答案”。中国创造需要“标准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