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吧,知道有个马友友。小提琴,更是路人皆知。我周围中国人的小孩,想学弦乐的,全选小提琴。小提琴在乐队里多重要,可以拉到首席,而且曲目丰富,有很多协奏曲、独奏曲。那个中提琴,在乐队里只是个伴奏的,几乎没什么独奏曲目。”
蔡真妮又习惯性地从中国父母的角度想,反正都是拉,干嘛要拉中提琴,小提琴多好,等到了五年级参加乐队,演出机会也多。她带孩子去乐器店租琴,发现小孩用的中提琴和小提琴大小是一样的,相差的只是一根弦而已。
老公想起他姐姐家就有一把小孩拉的小提琴,寄来就得。琴到了,蔡真妮到琴店换弦,人工加琴弦要100多美元,她心里更别扭了。又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咱有现成的琴,要不你就学小提琴吧,都是拉,一样的。
“不要!我不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太高,中提琴的声音好听。”凯丽坚决不换。
要照中国妈妈的做法,这是为孩子好,非得把她给拧过来不可。“我也不是不敢,是我不愿意那样做。虽然心里别扭,但我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毕竟是她在学琴,又不是我学。父母要尊重孩子,给孩子做选择的权利,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如果她想做一件违法的事,那么当爹妈的,要坚持修正她的想法。但在学什么乐器、学什么专业这种事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蔡真妮接受了这样的育儿观:“尊重孩子,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在美国,凡事都是这样,强调孩子的选择权,大人必须尊重。所以,小孩一个个特有主意,他们打小就被培养出了这种态度。”
蔡美儿的观点则截然不同,在电子邮件中,她告诉我们,自己书里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在选择中挣扎。
“以‘个人自由’的名义,给孩子太多选择,这听起来似乎很棒。当我的孩子们还不到10岁时,用美国式的教育,在实际生活中,这意味着让很小的孩子去选择吃什么,多少时间用在玩游戏上,看多少电视节目。我和这个问题斗争,因为我知道,孩子们除非到了一定年纪,否则,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出成熟、明智的选择。”
“主流美式父母的问题在于,他们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选择。我相信美国父母能够从中国传统父母身上,学到一些积极的东西。”
但“虎妈”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让美国读者领悟。
有一次,蔡美儿答记者问时,被问到自己的童年是否快乐,她说是快乐的,至今都喜欢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她的回答,让美国听众奇了怪,一个没有自由的童年,怎么会是幸福快乐的?
不少读者跑到网上质疑评论她。比如:“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一个从小就被剥夺了自我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真正的快乐和痛苦。他们的快乐和痛苦,是以如何才能使别人产生她自己所预计的效果而定的:需要耸人听闻时,他们可以大做痛苦状;需要让人羡慕自己时,又大做幸福样。”
怎样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全A成绩、到卡内基去表演就是成功吗?
“虎妈”故事盛行时,蔡真妮在家里跟12岁的凯丽讨论过。听了“虎妈”的家规以及对孩子的严厉要求,凯丽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蔡真妮问你哭什么,她哽咽着说“虎妈”的两个女儿太可怜,太可怜了!
“我笑说,人家自己不觉得,她们都是全A生,大女儿还到卡内基大厅去表演钢琴,‘虎妈’为此很自豪。凯丽回答:妈妈,你不这么对我,我以后也会拿全A,再说不拿全A,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喜欢弹钢琴,不一定要表演给别人看,自己enjoy(享受)就好了,你千万不要变成‘虎妈’啊,太恐怖了!”
“怎样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全A成绩、到卡内基去表演就是成功吗?这是‘虎妈’风波后,许多人都在问的问题。”蔡真妮说。
前不久,蔡真妮朋友的儿子,考进了所在州的青少年交响乐团。朋友告诉蔡真妮,考小提琴的孩子很多,竞争激烈,但中提琴因为学的人少,水平差不多的都可以考进去。“你只要请私人教练,稍微训练凯丽一下,她就可以考进去的,这样会有很多表演机会不说,以后对于孩子申请好的大学都有好处。”
蔡真妮和女儿谈了谈,凯丽勉强同意去跟私人教练上课。那时,她的好朋友去学了跆拳道,凯丽跟着去看了一次,回来就变卦了,说她不想专门去学中提琴,想去学跆拳道。
当妈的劝诱孩子:要是考进青少年交响乐团,会有很多表演机会,对将来上个好大学也有帮助。但凯丽说自己对出去表演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本来,蔡真妮已约好了教琴的老师,看到女儿是这个态度,只好打电话取消了学琴的课程,送女儿去学跆拳道了。
“至于到哪里去表演,对于父母来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孩子喜欢站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感觉,我会努力帮她达成目标;如果她不热衷,我觉得那种事情,有没有都无所谓。”
据蔡真妮这么多年的观察,她发现周围的美国人,无论做什么职业,感觉都不错,就连个清洁工,都是一副很自在、自得的样儿,不觉得低人一等。
“我曾在国内报刊上看到一篇纪实文章,说一个单亲母亲给人家做清洁工,没想到这是儿子的同学家,结果被放学来玩的儿子撞见,儿子顿时脸色大变,转身跑了。妈妈做完工,很忐忑地往家走,边走边想怎么跟儿子解释。很显然,母子俩都觉得做这份工作丢人。要是在美国,孩子会感恩母亲用辛勤工作来养活他。同一件事,一个感觉是丢面子,一个是感恩,观念上的区别真是很大。”
望子成龙,急切地巴望孩子出人头地去“成功”,确实是“虎妈”这样的中国妈妈育儿的奋斗目标。
“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是“虎妈”的经验之一。她的俩女儿,每天都必须练琴,即使全家去世界各地旅行,也得天天见缝插针地练。在中国西安,他们就是在黎明,大女儿练了两个小时钢琴后,才去参观兵马俑的。还有一回,她家祖孙三代去希腊度假,下午3点到达旅馆后,姥爷迫不及待地要带外孙女们去看人身牛头像。但蔡美儿坚持要小女儿露露练10分钟的小提琴。
“能不能晚饭后再练呢?”姥姥建议说。
“不行!”“虎妈”很坚决。
琴是练了,但完事后的情况是这样的:露露愤愤不平、泪流满面;孩子爸双唇紧闭、郁闷至极;姥爷、姥姥则等得疲劳过度、昏昏欲睡。而他们热切想参观的地下迷宫,也关门打烊了。
关于“虎式”教育的PK,居然闹到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论坛期间,组织者安排了一场有“娱乐价值”的研讨会,由拉里·萨默斯挑战“虎妈”蔡美儿。
萨默斯是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他首先发言,说自己并不是“虎妈”说的那种“懒惰的西方人”。无论在家中还是职场上,他都算得上是一个“死硬派”。
就是这么一个遵循传统价值的“死硬派”,也不赞同“虎妈”逼迫式的育儿风格。他向“虎妈”崇尚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学业成功,是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吗?这位哈佛前校长又问:谁是过去25年来,最受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了看法的两个哈佛学生?
“是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没有毕业。”他接着说道,如果是“虎妈”培育的产物,那他们的这种表现,是无法让他们的母亲感到喜悦的。
接着,他说出如下事实,哈佛校友大致有以下特征: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得B的学生花时间,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大学,传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学生,则成了亿万富翁和捐助者。
究竟什么,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
萨默斯若有所思地说:“在任何情况下,也许我们应该同意幸福是最重要的。解开幸福由来的奥秘,是最成功育儿经的关键。毕竟,人平均四分之一的生活是在孩童时期,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让他们在18年中,尽可能的快乐,是重要和有益的。”
我宁愿丢掉我这点所谓的成功,去换取没有留下伤痕的快乐生活
“刚来美国时,我还是用国内那套对待儿子小州,现在想想太粗暴了,心里很愧疚。”蔡真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