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一项名为“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对外发布,报告显示,各年龄段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其中高中阶段更为突出。
从青年到大学生,再到如今的高中生,宅男宅女的年龄段越来越低。宅男宅女们宣称“我不是宅女,请叫我居里夫人”、“我不是宅男,请叫我牛人毕加索(闭家锁)”,他们不愿和人面对面地交往,更愿在网络上看电影、看书、写博客、甚至玩游戏,买东西用网购,吃饭叫外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关注宅男宅女现象已经很久,他说:“从正面意义上来说,宅生活可能符合某些现代社会的需要,比如低碳、安静等。但要看到,全世界的社会学者、新闻学者、传播学者有很多相关的论述,但赞同这种生活的几乎没有。因为宅生活对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巨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这需要所有人警惕。”
宅的流行 从时髦演变成习惯
宅这个词最早是从日本流传而来,在日本,宅更多是形容对人类接触有障碍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到了中国之后,这个名词开始演变,从一开始的时髦逐渐变成一种流行文化。
是什么造成了宅的流行?时统宇说:“宅文化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中有一个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其丰富,这决定了年轻人有了宅在家里的条件基础,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宅在家里的后果很显然就是挨饿。其二,客观的社会条件也是造成年轻人宅在家里的原因,比如春运,买票很难,坐车又挤,干脆就不回家了,再如黄金周,到处都是人满为患,还不如就在家呆着好。其三,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为宅提供了便利,年轻人购物可以在网上,甚至不用出去工作,在家开网店也能保持基本的生活,现在开网店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这些条件,足够说明为什么宅男宅女成为社会现象,并引起普遍的关注和忧虑。”
宅的忧虑 通讯技术发达让人情疏远
宅生活的出现有社会文化的必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符合低碳、安静的生活,不过这并不表示宅是一种值得赞同和推广的生活。
时统宇说:“我肯定宅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有忧虑和怀疑。社会学同样有一个基本原理,人的价值是在互相交往之中实现,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交往是实实在在的交往,而不是虚拟的交往。虽然通讯技术先进,网络、手机都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且更加快捷和方便,但这种虚拟的交往并不能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甚至可能相反。很多学者都认同现代技术越发达,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越会构成威胁这一理论。当年人们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做幸福生活的目标,但是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拥有了以后,结果怎样呢?对门住了很多年的邻居都不认识,见面连招呼都不打,人情、亲情越来越疏远。全世界很多学者都在研究技术和社会伦理的关系问题,也有很多论述,但基本上都是持负面意见,认为互相促进的很少。”
宅的后果 宅让人们失去生存能力
宅男宅女实现了中国文人几千年的梦想生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然而,一旦实现,它的负面作用也就显露出来了。
时统宇说:“人的第一能力是生存能力。这个能力不是宅在家里就能锻炼出来的,这是从生活中、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磨炼和学习而来的。当年的50后、60后乃至70后的人们,生活的主题就是要到实践中去,大部分人经历上山下乡,去经风雨见世面,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这个运动曾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但是现在看来,正是这段生活锻炼了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相对于他们,80后、90后则不同,时统宇说:“他们的少年时代,不像我们那时候,大量的时间和小朋友们摸爬滚打,而是在网上度过,或者宅在家里,或者集体地宅在网吧里。我认为网吧是一个公开的不健康的地方。青少年长期地盯着屏幕,只和键盘打交道,必然会对他们生理、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让他们逐渐失去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外国有科学家早做过实验,把一个孩子好吃好喝地养着,什么资源都是最好的,唯独困在一个小房间里,不让和外界接触,用不了2、3年,他就会彻底失去生活的能力,不管他是多么天才”。
宅的解决 现代人也要“上山下乡”
宅已经让更多的年轻人失去社交的能力,而长此以往,必然还会失去更多。时统宇说:“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学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家长、一个前辈,我希望年轻人能到实践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但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让宅男宅女们离开家,走向外面的天地?时统宇表示,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有组织的甚至是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实践机制,比如外国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我们当年的上山下乡活动。其实当年我们觉得上山下乡是浪费青春,但是现在看来,它恰恰是一种财富,让我们熟悉这个世界,结交众多的朋友,锻炼生活的能力。当然,我希望这是一种现代式的形式,而不是重复当年,比如说志愿者,让那些自以为是宅男宅女的人们成为志愿者,去体验生活,认识到自己不能继续再宅下去。
宅不仅仅是青少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的问题,时统宇说:“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果仅仅当成青少年和教育的问题,那就太狭窄了。这需要社会的系统工作,制度的配合才有可能实现。比如高考(微博)制度改革,互联网和网吧积极合理的管理措施,这两年一直有网吧零点后不该营业的提议,我觉得像这一类的措施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