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约我谈谈蔡美儿和她教子经,但我我没有资格说什么,因为我既不认识其人,也没有读过《虎妈战歌》,不知道她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频率骂孩子“垃圾”;不知道她是否经常不给孩子饭吃;在我看来,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出也算不得人生的成功……。甚至,我也不知道,在这个靠"走极端"吸引眼球的时代,虎妈的教子经中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炒作。
所以,我更愿意从做家长的经验和角度说说自己的教子困惑。
从我也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孩子便成为我生死不渝的爱和永远无法放下的牵挂,他的笑声,他的眼泪,他每一次跌倒,他每一点进步无不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无不令我耿耿于怀。
从我也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我也便越来越体会到为人父母的“难”。
现在作父母真的不容易。我们希望给他所有的好东西,又怕宠坏了他;我们愿意用毕生的经验帮助他,又不能不小心翼翼地看着他的脸色;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也有成长的问题与烦恼,说轻了,担心不能引起重视,起不到作用;说重了,又担心只能引起反感,不仅起不到作用,还引发冷战什么的副作用,我们真是进亦忧退亦忧。
现在作父母真的不容易。按说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已经伴随经济多元的时代到来,但骨子里,尚未从灵魂深处摆脱贫穷的中国人,对“成功”的评价从未如此单一过。所以,倘若走在这条“胡同”里的孩子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我们担心,怕他被机会抛弃;倘若他两眼发直,只盯着目标拼命,我们又确实心痛,还是进亦忧退亦忧。
现在作父母真的不容易。伴随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越来越体会到相互理解的困难,作父母的与孩子说话不仅需要寻找机会,讲究方法,而且常常必须忍受子女的怠搭不理和不耐烦,坦白地说,忍受子女的“伤害”。“代沟”一词的出现成了回避沟通、拒绝沟通的盾牌,在两代人之间建起了铜墙铁壁,一句轻飘飘的“父母不理解我们”,掩盖了所有的真问题。
作为一位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件事情上,我都小心翼翼地在给孩子选择机会和引导、约束、乃至强制之间犹豫、揣摩、尝试、腾挪躲闪。
我知道,父母和子女最大的不同在于,未曾涉世的子女更多想到的是玩,而作为成人的父母则不能不关注子女的未来,他们知道,人生不会是一个假期,一个永远的party。所以,“自然”、
“自由”这类育儿办法有前提条件,教育,除了引导、鼓励之外,本身也包括约束、管制、惩罚。由于我自己的观念和个性,总体上我对孩子放得比较开,也由于他的天分,他可以边玩边考取令人羡慕的大学。但是,至今仍有一个问题困扰我:是不是由于我给了他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的权力,而剥夺了他享受学习、奋斗和成长带来的快乐?幸福童年带给他的阳光性格除了融洽的人群关系是否同样带给了他做成事情所需要的目标意识、打天下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意志?
同时,我知道,每个家庭有不同的背景和文化,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禀赋,所以,尽管教育有一般的原则和规律,但没有放之所有孩子而皆准的真理;一个科学的、曾经有效的教育方法,即便在一个孩子身上,也不可能屡试不爽。这也是常言“教育是艺术”的真意。
因此,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更愿意把对蔡美儿教子经的讨论限定为,在让孩子“自由”“、“自然”发展和按成人的意志塑造孩子之间,应该具备什么前提条件,应该把握一个什么
““度”和怎样把握这个“度”,离开很多国人习惯的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分法,同时离开媒体的目标和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