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华裔妈妈、大学教授蔡美儿《虎妈战歌》一书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她以“中国式”教育将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以及钢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的经历让人震撼:要求每科成绩必须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有时还大骂表现不好的女儿是“垃圾”。在书中,蔡美儿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有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蔡美儿坚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的教育方法。这些雷人的育儿经和“咆哮式”教育方式经媒体报道,俨然成为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的典型样本,甚至被扯到中美两国竞争力的话题上。
是啊,在一些颇具忧患意识的美国人看来,敢情中国的父母是“虎爸虎妈”,那他们的孩子真得好好管教免得成为竞争的“失败者”了。可放在咱们这,“虎妈”的高论并不新鲜,打是亲,骂是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大概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家庭版而已。如果“虎妈”回到老家,会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恐怕只会让望子成龙的爹妈们更为笃定:只有做“虎爸虎妈”才能把孩子教好,咬咬牙,看来下手的棍棒要重一些。
或许按照分数、名望来定义“成功”的话,“虎妈”称得上是成功的。但假如让蔡美儿和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的3万多名成员面对面,那她简直就是一个为“父母皆祸害”作注脚的最佳典型。所谓人之砒霜,我之蜜糖。咆哮如虎的教育可以让一些孩子变成在卡内基大厅首演的钢琴师,同时也会让另一些孩子彻底崩溃,沦为控诉“父母皆祸害”的“小白菜”。
其实,教育是爱的事业,本无中西之分,最好的教育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现在横空冒出一个“虎妈”,向美国人大谈“中式”教育的成功,是不是真的代表这种管制过严、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有着特别的竞争力呢?我看未必,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曾举例说,改革开放之初,中美两国互相考察对方的基础教育。中国考察团看到是这样的景象:美国学生坐站无相,课堂胡提乱问,自由散漫,还在掰指头做算术……美国考察团看到:中国学生学习刻苦早起晚睡,课堂上正襟危坐,非常安静,在学校做大量作业,回家还有许多家庭作业。有意思的是,中美考察团在各自的报告里居然得出了口径一致的预测:20年后中国的科技文化会超过美国。然而,20年早已过去,这两份结论一致的预测,并未被言中。反而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仍深深困扰着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教育者。这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探寻。
□青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