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工作能否正常开展,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能否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于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成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近日,北京市举行中小学校长体育论坛,近500名中小学校长聚集,就如何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坐而论道。
校长重视程度决定学校体育发展水平
北京市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认为,一所学校体育处于何种地位,直接反映该校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他说,学校体育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拥有体育天才和体育成绩,而是能够培养出健康、阳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青少年。在实践中,北京实验中学努力从政策、师资和时间上确保体育课程的落实。在北京五中分校校长杨春林看来,成就一名优秀学生,光有知识远远不够,健康、好习惯和阳光心态一样不可缺,而学校体育在这些素养的形成中必然起着重要作用。北京市七一小学校长张建芬将健康视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她说,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也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则认为,校长身体力行可以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他说,校长喜欢体育,带头参与体育锻炼,教师就会加入其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也会喜欢体育运动。
“一校一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近年来,北京市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鼓励学校根据自身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使“一校一品”逐渐成为各个学校的追求。
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重点创建“武”动幸福。据陈春红校长介绍,围绕特色项目建设,学校开发了武术、跆拳道、健美操、打花棍等8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四个板块的特色课程,即武之德、武之行、武之韵、武之美,分别由学校品社、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教师任教。北京市良乡五中的大课间、课外文体活动,不仅是师生运动的舞台,也成为学校弘扬体育文化的舞台。史家小学在体育运动中开展肥胖儿童干预课题研究,进行饮食、运动干预。同时,在体育实践中,融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生活理念、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教育于一体,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
为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北京四中明确提出体育教学的“四个人人,四个具有”教学目标。即人人参加课间操、人人体育争优、人人学会游泳、人人选择1-2项体育项目进行终身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校进行教学改革,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其中包括2节必修、2节选修和1节体育活动课。刘长铭校长说,通过几年实践,四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北京市166中学以“阳光家庭争健康”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签订“阳光家庭健康协议书”的形式,让阳光体育活动突破校园围墙,建立了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在北京市实验中学,有两个100%的硬性要求,那就是100%的学生必须学会游泳,100%的学生必须掌握1-2项体育运动的专业技能。蔡晓东校长说,学校这种看似强硬的要求,其实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尚体的价值观,传达的恰恰是最温柔、最无私的爱。当被动锻炼变成主动热爱时,学校体育才会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