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DI创新思维全球赛上,中国派出了23支代表队2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最好的一支参赛队成绩仅为第六名。带队老师感叹:很多中国学生把时间花在应对考试解题上,鲜有时间接受思维能力的训练。
宇宙救险、搜神一族、旋风无影……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不是童话小说,也不是卡通片名,而是一支支中小学生参赛队的队名。日前,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158支参赛队的上千名中小学生,在古城西安参加了2010年DI创新思维大赛中国区总决赛。
在西安比赛期间,DI中国区总裁肖力对记者说:“DI创新思维大赛是检验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一次机会。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当谈到中国学生参加全球赛的成绩时,他不禁摇头叹息:“中国学生的知识、能力并不比国外学生差,只是平时缺少创新思维的训练。说到底,还是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DI创新思维大赛考量学生创造能力
DI中国区黑龙江省组委会负责人邢志旺,从2003年起,就开始从事青少年科普活动,曾负责黑龙江省的“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
2008年,邢志旺受DI中国区总裁肖力之邀,参加了一次DI说明会。他说:“当我接触到DI以后,就觉得这是一个适合中小学生参加的项目,它以快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邢志旺看来,DI与一般的创新大赛有着很大的不同,DI参赛题目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只是设置一个“目的地”,由参赛者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情节、制作工具,通过团队的合作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整个过程考查参赛者的发散性创意思维能力、即时应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一名有过多次参赛经历的中学生对记者说,自从参加了DI活动,思维方式有了深刻改变,以前想问题总是习惯单向思维,做事情喜欢独自完成。现在总是想和大家一起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据肖力介绍,DI是美国中小学生创新教育的一项常态活动。在DI全球赛中胜出的学生就业时是各大公司抢着要的宝贝。
“DI引进中国不过5年时间,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10年的全国赛参赛省份达到10个,参赛队伍达158个,参赛人数超过1000人。”肖力说。
中国学生普遍不善于临场创意发挥
2010年DI创新思维全球赛,于当年5月26日至30日在美国田纳西州州立大学举行。那一次,中国一共派出了23支代表队200多名中小学生赴美参加全球赛。但是,在经过几天的比赛后,中国23支代表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好的一支参赛队成绩仅为第六名。
与中国的全军覆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那次比赛,新加坡仅派出60多人参赛,却一举拿到了3项大奖。韩国派出了500多人参赛,共获得7项大奖。
为什么中国代表队的成绩如此糟糕?几位带队的中国老师都认为是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习惯了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不善于创新的思维模式。例如,按照戏剧音乐类团队挑战赛规则,队员要临场根据抽签拿到的题目要求,临时编排一个短剧并表演。当时,东北初中生队在赴美之前精心编排了一个中国式短剧,但是,他们抽中的题目与事先准备的表演相差太远,几个孩子一下子傻眼了。最后,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在事先准备的短剧中生硬地加入题目中要求的情节,结果表演时既不流畅,又非常牵强,得分可想而知。
肖力说:“中国学生对那种需要临场创意发挥的比赛有些不适应。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上,平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应对考试解题上,很少有时间接受思维能力的训练。”
学校要转变应试观念注重能力培养
据肖力介绍,自DI引进中国后,参赛的学校数和学生数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了中国的中小学校长们开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肖力说。
这次在西安举办的DI全国赛期间,DI中国区还举办了一个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小型论坛,有近2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并发言。多名校长在发言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校长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改变唯分数至上的思维方式。
西安交大附小南校区校长田利华说,他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上中学,刚开始,家长看到学校每天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很少,就担心孩子学不到知识。但是,几个月下来,家长突然发现,孩子各方面能力提高了,这才放下心来。通过这件事,田利华表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中小学校的责任。“作为中小学校长,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孩子不仅赢在起点,更要赢在终点。”
重庆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长刘在平所在的弹子石小学,在重庆市南岸区是一所很有特色的学校。学校的校园堪称生态校园,动植物有很多种,学生们一有空就围着看。学校一直重视开展科普教育,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有几十项。“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分数更重要。”刘在平说。
如今在我国,像田利华、刘在平这样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长越来越多。据肖力介绍,国内已有不少小学将DI纳入校本课程,还有些学校每年开展DI活动月。(记者 蔡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