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评价一件事情应该基于对这件事有足够的了解。我不了解这位“中国 妈妈”和孩子相处的细节,而教育全在细节中。就现有的零散信息来看,我认为这位“虎妈”的做法并不可取。
这位家长的做法在教育学上完全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自由”这两个字是近代教育中被中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们所共同倡导的核心理念,无数教育成果可以证明这个单词的价值。这位家长,不过是凭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地严格管制两个弱小的孩子,她的行为充满了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特征。她可以获得一些看得见的“成就”,但这样一种严苛的家教会带来各种隐形的后遗症,问题将不一定爆发在哪里,在什么时间。
坦率地说,这位母亲太过强势,也比较自私。她要把自己的成功复制到孩子身上,她要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设计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她教育的目的是“成功”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她家庭的整个教育价值取向是家长的,不是儿童的。在她的家庭关系中,不是孩子们的快乐让这位妈妈快乐,而是孩子们的顺从让这位妈妈满意。
凡反自然的一定是有问题的。这个妈妈现在似乎是个“成功妈妈”,但教育上有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些问题现在看不出来,它等待在未来。我深信,没有幸福的童年,很难有幸福的人生。中国人还有句话说得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另外,这位“虎妈”她没有资格代表“中国妈妈”,中国妈妈的群体形象不是这样的。
孙瑞雪:被恐惧胁迫的孩子会充满抱怨
●“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哪一种教育方法 是正确的,而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待生命。蔡美儿的角度是不把孩子看成独立的生命体,不在意孩子的内在,而非常在意孩子将来怎样被社会接纳和承认,所以她的教育价值观来自社会价值系统:社会需要什么,她就把孩子锻造成什么。这个观察生命和养育生命的角度仅仅是被拘于当下社会的要求,具有功利性和潮流性,没有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生命。
对教育方法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父母无权为孩子选择,孩子的生命不属于父母,属于你的只有你 自己的生命。任何在恐惧中被胁迫的孩子,都会充满抱怨和愤怒,创造性的东西相对来说要少。
这种教育方式在今天这个时代被提出来,更像是一个噱头。首先,60.7%美国人同意这种教育方式,这个数据值得怀疑。美国社会对人的尊重体现在教育、家庭、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们将如何体现尊重呢?人类的文明一定是基于爱和自主而发展的,越自主的人越趋于独立和有建设性,这不是一家之言,而是长久以来人类对人性探索的主导思想。我们可以选择用社会化的标准去对待孩子,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当今世界上的种种生活状态,得到尊重的生命状态和被强制压抑的生命状态究竟有多少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
胡子宏:快乐童年,郁闷成年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一文作者
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一向对他严格要求。从小时候的“三必打”(玩电源插座、玩火烧东西、过马路乱跑必须要挨打),到时下的“年级前20名,班级前5名”,这些规矩,保证了孩子的顺利成长和优良成绩。当我看到“虎妈”对孩子施加的家庭教育 ,我顿觉自愧不如。“虎妈”的教育方式,在中国也有先例。说起弹琴,我们还会想到中国的傅聪 和郎朗 。他们的父母,如果由着孩子的性子去玩耍、去嬉闹,而不实行严格的管理,傅聪和郎朗,怎么会成艺术大师呢?
我认为,家长必须从长计议,矫正孩子认识世界的偏差。孩子的人生起步阶段,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家长必须对孩子的未来有个谋划。家长不仅要做孩子的表率,还必须制定一个规矩,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由着自己的性子去玩耍。“虎妈”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极为负责的家庭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并没有定则,各种家教方法都无所谓对错,只要彼此适应就好。家庭环境的不同,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虎妈”的家教方法未必能够照搬。但是,无论如何,任何家庭的教育,有规矩比没规矩强,严格要求比放任自流强,有远景规划比“人无远虑”强,孩子刻苦学习比学习懈怠强,对孩子的培养有长远目标,比没有目标强。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如果眼光不够远,方法不够多,规矩不够严,那么,孩子成年后,势必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如果你给孩子一个快乐而不刻苦学习的童年,那么,他就会有一个郁闷的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