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数千年的家长权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尴尬,面对着互联网、信息爆炸、电子科技,做父母的突然发现,孩子懂得的也许比大人还要多。打开电脑,父母成了菜鸟,孩子才是老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际的调研课题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在遇到烦恼与困难时,在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中,母亲被列在前五位,而父亲甚至列于网友之后。
在无数的家庭中,最困扰父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望子成龙的父母,陷入了权威焦虑甚至无所适从的境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上岗执照的今天,做父母的是否也需要学习?
孙云晓,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38年,如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副主任。10年来,他通过互联网与孩子、父母、老师聊天,其博客访问量高达650万,微博粉丝突破55万。在他看来,没有任何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编者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有好的亲子关系。大家一定会有感触,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那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的,你的教育就没有办法成功。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无数的职业都需要上岗执照。做父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职业,更需要上岗执照!现在为什么教育出了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上岗执照。
父母别制造童年恐慌
童年不仅仅是为了长成一个大人,童年也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儿童有玩的权利和休闲的权利。
一个现代的父母应该是一个捍卫童年的父母,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比如说,你的孩子睡够了吗?小学生每天需要睡10小时,中学生睡9小时,大学生睡8小时。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生半数以上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什么是未成熟状态?人越多,孩子越爱说话,什么都说。有的孩子一张嘴,父母就害怕。不让孩子说话很残忍,让孩子说话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提倡童言无忌。
人类为什么高贵?是因为童年期非常漫长。现在很多父母从小逼着幼儿园的孩子学功课。现在有些早期开发变成了早期摧残,实质是在制造童年恐慌。
童年恐慌,是儿童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比较持久而强烈的焦虑心态。这是很可怕的。北京的小学生,要上重点中学,有些重点中学光交钱不行,还要公共外语的考试成绩:一级85分以上才够资格考这个学校,有的甚至是二级。什么概念?公共外语考试一级是初中毕业的外语水平,二级是高中毕业的水平。一个小学毕业生要具有这样的水平才能进入重点中学,而且只是条件之一,你说这个不是摧残儿童、制造童年恐慌吗?
童年不仅仅是为了长成一个大人,童年也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儿童有玩的权利和休闲的权利。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
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从某种角度讲,今天教育孩子是历史上比较困难的时代。
这一困难,并不是来自于独生子女问题,也不是来自于学习压力,而是来自于信息化的挑战。
过去的父母们很有权威性,孩子不理解大人,觉得大人很神秘,知道的事很多;今天是倒过来了,全世界都发现,互联网时代,大人没有孩子的优势多,你的孩子上网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变得很陌生。
比如,有一个中学生对我说,孙老师你知道吗,现在的父母啊,都是菜鸟,我们是老鸟。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
有个著名的儿科医生告诉我,一句话重复三遍就是对别人的折磨。好多孩子绐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是烦人啊,我一看妈妈嘴唇一动就知道她要说什么,我都可以替她说了。我给大家的忠告是: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
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习惯。你的孩子有好的素质,其实就是指有好的习惯;你孩子如果有毛病,就是有不良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好,不想成为一个好孩子的。他是碰到了各种困惑和困难,他需要帮助。
人的动作中70%都是习惯动作。习惯的改变是人的神经系统的改变。
习惯怎么培养?我主持了教育部的“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前天在绍兴开三天会总结这个课题——怎么培养孩子好习惯,怎么纠正不良习惯。
北京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这个妈妈发现,儿子写作业时坐不住,作业马马虎虎,成绩很不稳定。
妈妈就说了,儿子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你一定学习好,可你一个小时站起来7回,是否太多了?
妈妈最有水平的话在后边。她说,儿子我看你,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你要是能够做到这一条,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不过,如果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就不能看。
孩子说行,结果一个星期下来以后,儿子3天做到了,一到6点钟大摇大摆地去看动画片;有2天没做到,一到6点钟的时候,还想着去看动画片,妈妈说不能看。这个孩子就记住了,慢慢地好习惯培养了起来。
这个妈妈的经验非常好,我把它总结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我绐大家再讲一个习惯的培养法,这个方法是培养孩子的爱心。我们研究培养孩子的三大习惯:做人、做事、学习。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我们重点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看一个孩子有没有爱心,首先可以看他有没有孝心,因为孩子懂道理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我给父母一个忠告,千万别给孩子吃独食,你对孩子教育的最低水平是吃东西一人一份,你作为爸爸妈妈把你这份踏踏实实吃下去,就是教育。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生下来都差不多,但是养成不同习惯就有很大差别。所以说,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好习惯,用日本人的话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一定要孩子养成抗挫折的能力
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但是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
健康的心理,就是在孩子教育当中,父母要善于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孩子,这非常重要。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过一本书叫《十七岁》,这是日本一个17岁的女中学生写的。她和哥哥都是在学校被人欺负的孩子,苦不堪言,有一个细节我最感动:
孩子受欺负,妈妈有什么办法?这个妈妈说,走吧,咱们去美国科罗拉多州旅行吧。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坐飞机赶到那里去,结果女儿到了那儿才发现,千年深谷彩虹灿烂。突然孩子明白了,大自然多么壮阔美丽,而人是多么渺小,那一点点挫折算什么?这个孩子顿悟了,变得很坚强。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她成为日本的畅销书作者。
你看这个妈妈不动声色地用自己的从容和关爱,使这两个孩子走向巅峰。所以说,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的心理一定要健康。
我给大家说两点。
第一,父母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明智的父母不是一眼看到孩子的缺点而是一眼就看到孩子的优点。要先把孩子做对的事挑出来,先表扬孩子,这非常重要。
我给大家开个玩笑,什么是合格的父母?我说你今天回家看看,你要是能发现你孩子身上的十个优点,你是一个优秀的父母;你能发现你孩子身上五个优点,你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如果你孩子的优点,你一个都发现不了,你就该下岗了。
第二点特别重要,我觉得,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但是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
说一句肺腑之言,我们做父母的要抓住很多机会让孩子体验挫折、敢于承担责任,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不要替他去承担责任。
我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独生女的父亲,我也担心我的孩子将来会不会不堪一击。在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磨炼我的孩子。结果,我女儿变得不怕事了,能扛得住挫折,上中学的时候,碰到很多倒霉的事,都能扛得住。现在,我开博客看到有人胡言乱语就生气时,她还劝慰我想开点。
所以,大家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抗挫折的能力,你的孩子才能安全健康地成长。
教育孩子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说运动。我认为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
1993年我写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曾经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新华社也曾发了系列文章,说“中国学生胖无力,影响国家竞争力”。说明孩子“营养不良”,胖了很多。我们现在很少有孩子吃苦的锻炼,这是一个危机。
对孩子的爱没有条件
对孩子的爱不是因为孩子学习好,不是让孩子拿成绩来换的。
我女儿很喜欢养动物,我也很喜欢动物,但是我爱人特不喜欢,嫌脏。有段时间我们家养了猫和兔子,我和女儿一回家,猫也过来了,兔子也过来了,我们两个人一个人和猫玩,一个人和兔子玩,其乐融融;但是我爱人一回家,猫也不见了,兔子也不见了。
猫和兔子都知道谁对它好,何况孩子呢。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小小的孩子知道谁能保护他,爷爷保护我,奶奶保护我,妈妈打他,就躲在爷爷奶奶后边,所以我们对孩子是真好还是假好,这个孩子是明白的。
真好到什么程度?你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不是假爱,对孩子的爱不是因为孩子学习好,不是让孩子拿成绩来换的。你考前十名我更爱你,不是这样的:
哈尔滨一个11岁的女孩子,晚上在外面玩的时间太长了,不敢回家,就到她一个女同学家去借宿。不巧,这个女同学跟她妈妈到姥姥家去了,家里只有这个女同学的继父,这个继父就同意了。但是,这个继父心术不正,就给这个女孩放黄色录像,晚上把她给强奸了。问题是,这个女孩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没说。两年以后,这个女孩子才明白了,当时是被强奸了。这个时候她才告诉她妈妈爸爸,他们就报案了,把这个人抓起来了,判了好多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孩子关系好的底线是什么?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危险的时候能够对你说,敢于对你说。
我们要教育孩子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也不管你在外面玩到多晚,一定要回家。孩子回到家,你千万别打他,你可以问他,怎么回事?碰到什么事情了吗?孩子说了以后就帮他分析一下怎么保护自己。千万要回家。你为什么不能打他?你打他,就意味着孩子下次就不敢回来了,孩子撒谎的最主要原因是说真话受到惩罚。
我们要从小教给孩子一个原则:别人不能随便触摸你的身体。中国是性教育比较缺乏的国家,所以,作为义母,你也不用讲很深的道理,就告诉孩子,别人随便触摸你的关键部位是不礼貌、不好的行为,对你可能是伤害。孩子就记住了。
北京有一个初三的女孩子怀孕了,放学回家,跟爸爸试探性地说,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怀孕了。爸爸说,这么小的孩子怀什么孕啊?孩子怯生生地说,假如这个女孩子要是我怎么办?父亲说,我打断你的腿!宁可把你打残了养一辈子也不让你出去丢人!
你说她还敢说吗?
另外一个母亲。一天,高二的女儿回家跪在妈妈的面前大哭,说妈妈我错了,我对不起你,我怀孕了。妈妈一听头发都竖起来了,她想了半天。说:“女儿起来,只要我们有勇气,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第二天,妈妈带着女儿去医院,以妈妈的名义挂号,给女儿做了人工流产,妈妈请了20天的假,精心照顾女儿,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女儿感动极了,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看到一个让你骄傲的女儿。”妈妈说:“我从来对我的女儿都很有信心,我相信我的女儿是有出息的,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连你爸都不会知道。”女儿康复后就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考上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大学还没有毕业,已收到了三所国外大学的入学通知。
大家想想看,同样是孩子遇到了怀孕这样意外的事情,父母跟孩子不同的关系与沟通,决定了孩子不同的命运,所以说孩子发生问题并不是末日来临。
2l世纪是一个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我希望我们的父母能够不要整天烦恼,而是享受自己的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
孙老师答疑 坐下来倾听孩子的烦恼
问:我儿子高二,原来成绩不错,后来因为感情问题,成绩降得很快。现在他觉得来不及了,怪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答:我非常理解父母亲的心情,青春期是非常容易情绪波动的年龄,这时候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坐下来倾听孩子的烦恼,不管什么时候起步都是有希望的。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所以说,我觉得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努力奋斗就是成功。
问:我是高二学生,我读书的学校,成绩好的孩子很多,我想放弃。
答:你不需要和同学比,你高考是否成功不是和同校同学去比,而是全省的录取线,到了这一步,你就是考上全班最后一名也有希望上大学,到那个时候又是一片新天地,没必要泄气。
北京有一个孩子连中专都读不下去,他退学了。他上网聊天,与外国的青少年聊天,英语练得很好。最后这个孩子就两项好,一个计算机,一个是英语,最后他就凭着这两个优点考上微软认证专家,被大公司高薪聘请。我想说明的是: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
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问: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沟通,做好家庭教育?谢谢!
答: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教育的一致性,父母和爷爷奶奶讨论怎么教育孩子,确定一些原则。由于沟通的原因,隔代人带孩子成功率只有30%。要尽量自己带。如果与老人一起带孩子的话,要有很好的沟通,还可以讨论,老人有老人的优势,年轻人有年轻人优势,一定要沟通。
问:有的时候,孩子不经意会犯小错误。但很多孩子都不承认,对这样的事父母该怎样处理?
答:这是孩子一个特点,不是缺点。孩子小时候有一种本能,一做错事马上就说不是我,是害怕承担责任的表现。但是,不能听之任之,要跟孩子讲,犯了错误承认就好,没有关系;也不要太急躁,孩子有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揪住不放。有的时候是特点的反映,而不是缺点。
问:我女儿现在上初中,经常与男同学交往,发短信。我也看过。不知该怎么跟她说才好?
答:必须肯定,对异性有好感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对美好的感情一定要珍惜,要有责任感。也就是说,要让双方都变得更好。总之,要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让孩子学会宽以待人
问:为什么国外和国内的教育理念会差这么多,你觉得中国的青少年教育是不是有很大的弊端?
答:的确如此,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弊端甚多。国内外教育理念差别大的原因在于,经济和文化的水平不同,因为教育的深层是文化,是价值观。
问:我们同学组织了一个反班主任的同盟,我该参加吗?
答:我不赞成组成这样的同盟,要学会解决问题,而又不激化矛盾,这才是现代人的水平。
问:现在有关教育的畅销书很多,比如《哈佛女孩》等,你怎么看这些畅销书?
答:畅销的未必就是优良的,《哈佛女孩》之类的书导向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进入哈佛或北大、清华根本不是成功的标志,重点大学还年年有人跳楼,这说明什么问题?
问:杭州城西一小区论坛上的一则帖子最近火得不行:该小区的一位家长在给孩子向学区小学报名的时候,听说学校同时要招收附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于是便在小区论坛上发了一则讨论帖,谁知此帖一发,平静的小区沸腾了:上百个跟帖,数十人参与讨论。您有何办法同时顾及到城里和农村家长的感受?
答:城市的学生父母排斥农村来的学生,就像当年美国的白人排斥黑人一样。这是不能长久下去的。实际上,农村孩子的到来,对城市孩子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城乡孩子的交流对双方都是有益的。(摘自《教育就是以爱育爱》孙云晓 编著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