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教育学家”陶宏开先生在微博中炮轰网络“五毛水军”,并“建议领导走访男生宿舍”,矛头直指35岁以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状。
虽然陶宏开先生从“心理学角度”将“未成年人”的年龄范围扩大到了35岁的行为对当前社会的年龄分段方式提出了极大挑战,但是如何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用网无度的状况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诸多难题之一。
就此,记者采访了在北京某医院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多年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邰医生和他的研究团队,邰医生就中小学生无度用网甚至沉迷于网络的行为为大家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并就解决和预防此问题的措施提出了中肯意见。
记者(以下简称“记”):邰医生,现在的互联网信息量非常庞大,所能提供的信息也参差不齐,您觉得这个是成为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吗?
邰医生(以下简称“邰”):的确,现在互联网所能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但是互联网毕竟只是客观存在的,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却是出于主观因素。在心理学中我们认为,对于人的行为模式,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了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不认为中小学生上网无度这样行为是互联网的存在所导致的。
记: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就是说有人拿了一把菜刀去杀人,错的是人不是菜刀,对吗?
邰:比喻很贴切。网络只是工具,还是用你的例子,法律只能给杀人者判刑,但是不能给作案工具定罪(笑)。
记:那么您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邰:这个问题很多学者已经提出过了,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是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交流,在开始学习上网的时候缺少正确、有效、科学的引导,导致不能适当的调控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和使用网络时的行为。
记:您和您的团队针对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行为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邰:我们的并不是将所有沉迷行为以同样一种方式去解决,我们认为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来指导。但是基本上有两个大方向是所有情况都通用的:第一,父母子女加强交流,不要“一面倒”,只父母说孩子听的“训话”并不会起到多大的成效,要和孩子多谈心。第二,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和上网目的的引导,不要一味的禁止。老话有说,堵不如疏。一味的去“堵”,或许当时会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随后由于孩子逆反心理引起的强烈反弹可能会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记:您认为如何预防这样的情况出现?
邰: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并且即将提出一个概念,叫“网络早教”。这个概念中我们会提到,孩子接触网络并不是越晚越好。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小时候是父母在上面作画,长大了是他自己在上面作画,我们在研究和调查中发现,越早、越小接触网络的孩子越容易正确的引导并树立自我防范意识,越容易掌握正确、安全的使用互联网的方法。
记: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就像我们从小灌输孩子“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样的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小告诉孩子网络应该怎样用才是正确的?
邰:是的。
记:这里的“网络早教”和婴幼儿早教有什么差异吗?
邰:区别是很大的,通常早教概念所指的婴幼儿这个时期并不适合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我们这里提到的“网络早教”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网络早教”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这个时间也许需要持续到初中结束甚至高中时期,因为孩子在这段时间还会接触网络上很多的负面信息,所以依然需要适当的引导。
记:但是许多家长常年在外或者忙于工作,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这样的情况也可以适用“网络早教”吗?
邰: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为孩子常年不在父母身边,通常的老人也不太会上网,更不要说引导孩子上网。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借助工具了。最近万利达集团推出了一款T9000型专属学生电脑,这款电脑包涵的控制上网时间、监控上网内容、三重奖励机制等众多功能正好暗合了我们即将踢出的“网络早教”概念。我们的研究团队已经和万利达集团有过了相关的接触,具体的合作事宜目前还在商讨中。
邰医生在采访最后非常自信的告诉记者,目前万利达T9000专属学生电脑已经进入市场,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专属学生电脑势必会普及到广大中小学生群体,而邰医生及其团队所倡导的“网络早教”概念也定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作出卓越贡献。
对此,记者将进行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