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有个“唐僧”式的爸妈,他们的口头禅会不会念得人耳朵起茧?昨日,一个“爸妈口头禅”评选活动在网友之间流传,在贴吧里发起的父母口头禅投票中,“你怎么还不睡觉,都几点了?”名列父母口头禅第一位。多数网友都表示,对父母口头禅的“不耐烦”中既有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碰撞,也有让人泪流满面的温情。
“你快点咯,磨磨蹭蹭的又要迟到了。”
“听老师的话!”
“别的人会,你为什么不会?”
“吃饭了吗”成“最感动”
此次“爸妈口头禅”评选活动显示,有75%的网友都反映父母曾说过“你怎么还不睡觉,都几点了”,其次,70.4%的人说过“我这是为你好”,其余还有“在外好好照顾自己”“你每天对着电脑都在干什么?”“你一天到晚都不运动!去给我××××去!”“你也是老大不小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记者归纳了一下,口头禅的关注重点为三类。第一类是孩子健康,“有没有吃饭”、“有没有运动”等;第二类为孩子前途,“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你看某家孩子怎么怎么”;第三类为生活方式,“我就站在这,等你把电脑关了”、“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看看”……
口头禅一般反映的都是家长最担心孩子的问题。在网友评价中,“吃饭了吗”被称为“最感动”。不少网友解读父母口头禅时表示,当初虽然听到父母唠叨很烦,可是现在明显可感受到父母唠叨下的深厚爱意。“无论什么时候,接到父母亲电话的第一句都是‘你吃饭了么’,开始还觉得有点搞笑,后来就知道,父母的关心都在这句话里。”家在新疆格里木现在在长沙一家留学机构工作的小陈表示,特别是现在年关将至,再听这句口头禅,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让眼泪多飞一会儿。”
“妈妈没本事,你是妈妈唯一的希望了。”
“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看看?”
“这都是为你好!”
90后觉得唠叨70后挺回味
昨日记者在本报大学生记者群、长沙晚报教育群以及多个QQ群里进行调查,发现对于父母口头禅,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
“我就是为了躲避爸妈的唠叨考到湖南来的。不过现在好像还是躲不了,我妈一个晚上要打一个电话到寝室查岗。”来自黑龙江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子刘葳蕤告诉记者,有时候明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不过如此唠叨,似乎对自己欠信任。”在“离家出走群”里更有不少网友明确表示,自己就是受不了父母的口头禅离家出走的。网友“我想长翅膀”来自宁夏,已经离家出走1个多月,她告诉记者,父母平均一天要说10次以上“搞学习去,怎么不认真点”,太厉害了受不住。
但是,年龄稍大的70后对父母口头禅更多的是一种回味。天心区公务员卢先生一个多月前丧母,他告诉记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之一就是“以后像‘要少喝酒’、‘不要熬夜’这样的唠叨,想听都听不到了”。
在他们看来,“陪父母听唠叨,熟悉的味道,温暖的相依,是幸福。”陈毅是星沙一家机械企业的基层技师,他告诉记者,虽然家就在常德,但是周末加班很多,而且刚入职场,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同事之间的竞争也很大。“我觉得之所以还能承受,全在父母的唠叨。”陈毅告诉记者,父母都是农民,说不出什么大话来,每次都是“吃得好不好”、“冷不冷”、“要早点睡觉”这么几句。“这些话以前在家里时听着嫌烦,现在听着觉得全身都暖和。”陈毅说。
看完帖子“北漂”决定回家过年
陈颖是个长沙妹子,2003年毕业后只身到北京闯荡,如今已在一家知名外企当上项目经理。7年里,她回长沙的次数大概是屈指可数。昨日,记者把“爸妈口头禅”的评选网页发给她,QQ那头沉默了半个小时后,她回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年一定回家。”
陈颖告诉记者,前几天爸爸还打电话给她。在问了一通“北京现在冷不冷?”“饭吃得怎么样啊,不要再减肥”之类的“万年不变”的问题后,爸爸终于小声地问了句:“今年回家过年吗?”“当时我正在处理工作邮件,心完全不在这些问题上,随口答了句‘看情况吧’。”陈颖现在都能想象出爸爸失望透顶的表情。因为陈颖是个好强的女孩,在北京跑业务多年,即使是春节,她也常常主动留在北京,利用这段时间拜访客户,回家过年渐渐也就成了爸爸妈妈的奢望。
“其实我自己也被工作忙这个理由麻木了,自以为是地以为爸妈能理解。”陈颖仔细把“父母口头禅”所有帖子看完后,突然有种鼻子一酸的感觉,尤其是网友列举的那些口头禅,平时都没觉得怎么样,没想到这么一集中竟是这么强烈的催泪弹。“刚刚和家里打电话了,说春节不会忙,回家过年。电话里都听得出老头子的兴奋劲了。”在陈颖给记者的留言中,她用了一长串的笑脸。
口头禅反映两代人生活方式
“全世界的妈妈都这样,这些唠叨的出发点都是爱,也是父母参与设计孩子人生的最直接方式。”上海交大社会学专家周建国表示,像此次“爸妈口头禅”评选活动的第一口头禅——“你怎么还不睡觉?!都几点了?”就反映了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父母的呵斥之下更有浓浓的关切。周建国表示,他也很喜欢对自己孩子说一句口头禅“你怎么还不回家”,自己以前也很讨厌父母说这句话,可是只有当自己成为了父母,面对外出而无音讯的孩子,才能体会出父母在等待中的担心和恐惧。
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长沙大同二小一年级语文组长周昭老师看来,“孩子快点”、“怎么这都不会”、“这个你不会,妈妈来做”等家长的口头禅应该成为“禁语”。“如果是鼓励的、正面的口头禅我觉得可以多说,如‘你真棒!’‘你一定能行的!试试看!’有针对性、具体的口头禅会更好。”周昭说。
另外,如果爱没让孩子体会到,再多的口头禅都是无效沟通,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学教授、家庭教育专家周运清表示,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愿意对父母倾诉。在沟通过程中,家长应该多听少说,肯定的时候需要表达,而否定时则不能太强烈;同时,要多抽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情感是在玩的过程中培养的。
外国父母也有口头禅
现在在新西兰定居的长沙妹子Cherry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外国家长也有口头禅。“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怎么不到外面锻炼去”、“那个人人品怎么样”、“别难过,下次肯定比这次好”、“你怎么不自己赚钱买它”都是她的朋友们经常跟孩子唠叨的话。Cherry表示,也许由于教育理念不一,国外家长关注的显然跟中国家长有差异。
不过“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外父母的唠叨也有N多重叠。最近网络上流行的《妈妈之歌》是3个孩子的母亲、美国喜剧演员安妮塔·兰弗洛所写。安妮塔将自己每天常絮叨的话写成简短的歌词,“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会热吗?会冷吗……”下面跟帖的不少父母表示,这些中国家长都说过,唯一差别是用的中文。有不少家长表示,明知道唠叨不好,“可是看着孩子碰得头破血流,做父母的哪个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