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激烈竞争,必定是人才的竞争。”本着“孩子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年轻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急于向孩子灌输知识,书法、外语、钢琴、数学……可一些家长无筛选报班,盲目“培养”,将孩子折腾得身心俱疲。教育人士提醒,“提前起跑”未必就能日后成功,而扼杀儿童的天性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不如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5岁男孩 档期满满
洛阳的5岁男孩鹏鹏,每天早上6点半钟起床,到幼儿园后学习算术、阅读、写字、英语等科目,下午4点半,幼儿园放学后继续参加一个小时的珠心算班。晚上6点,爷爷奶奶会把他送到国学班,学习国画、书法和“子曰”。到了周末,小鹏鹏也不能睡懒觉,一早要去上小提琴课。
“我也不想这样对待孩子……他学习累,我比他更累,他少睡一个小时,我也心疼得够呛……”小鹏鹏的母亲、洛阳某研究院的孔女士忧心忡忡地说,鹏鹏今年才开始报名参加社会上的培训班,而且只报了4个班,比起身边一些孩子,他上得晚,报班也不算多。可就在前几天,小鹏鹏居然给幼儿园的阿姨送了一朵玫瑰花,口口声声说“不喜欢妈妈了,喜欢老师,要住在幼儿园里,哪儿也不去了”,这下孔女士傻了眼,一问才知道,鹏鹏是不想一出幼儿园门就奔赴参加排得满当当的补习班。
“不参加能行吗?大家都在学,咱不学,就要落后!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孔女士立场坚定地说,“孩子长大走进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作为家长只能提前授之以‘渔’,其他还能做些什么?”
打造淑女
4岁小姑娘“琴棋书画”
“没办法不报班啊,幼儿园下午4点就放学了,我和琪琪妈妈还没下班呢。”开封的李先生颇为无奈地说。虽然只是普通工薪家庭,李先生仍然不惜花费重金将女儿送进每月1800元的贵族幼儿园,打造自己的“千金”,而且下午4点放学后,女儿还要在幼儿园再上两节课。
“可能是陶艺,可能是绘画,可能是阅读,也可能是音乐,这些课每天都换着上。”虽然李先生为此每月要再多开支2000元,可他对课程设置相当满意。“都说女儿要富养,我觉得参加这些课程可以将女儿培养成小淑女。”
记者问:“孩子愿意上这些班吗?”
李先生摇了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说实话,孩子希望更多的时候在家,和家人在一起玩。之所以让孩子参加这些班,是因为我不想她被同班的小朋友看不起,因为大家都在上。最重要的是我很焦虑……”李先生神情有些沮丧,“我和她妈妈工作很辛苦,薪水也不算太高,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出息,不要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是‘白脖儿’。”
欢乐童年
“绿泡泡”陪我看动画
“我家宝贝儿快4岁了,我没给她报什么班,天天保证她有足够的时间玩耍和与家人相处。”蔡先生告诉记者,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回家陪女儿,关注孩子喜爱看哪些书籍,新近又看了哪部动画。“我不去横加干涉她的喜好,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把握她的思想成长和身心健康。”
蔡先生提起女儿,不禁轻笑道:“这段时间,女儿开始不叫我爸爸了,改口叫我‘绿泡泡’,我问她为啥这样叫我,她不说。后来我注意到,她正在看电视上播放的‘智慧树’儿童科教节目,‘绿泡泡’和‘红果果’是一对很可爱的动画形象。”
“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其实可以更多,而不是将他们‘扔’进所谓的各种培训班。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觉得学东西越早越好,试图提前为孩子储备所有的知识,并把这视为‘成功’的唯一途径。”身为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蔡劲林表示:市场经济下,大城市已不再缺乏学前教育资源的“量”,但迫在眉睫的是其对“质”的保证。“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小学教中学的课程,中学教大学的课程,大学重新学习幼儿园的东西。比如,对人讲礼貌、诚实、守信……我们完全可以现在做好,不让长大后的孩子再回过头来补课。”
业内呼声
孩子“抢跑”未必能赢
幼儿园园长:根据喜好选班
“眼看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学前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家长们能不动心吗?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竞争,家长能不为自己的孩子而忧心吗?家长想为孩子提前铺路,有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郑州一家著名幼儿园园长李慧敏表示,孩子在0到6岁时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长更多的是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避免从众培养的心理。“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各种能力发展的时间也不同,父母切忌盲目给孩子上什么班,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有些孩子可能在幼儿园便会表现出较突出的语言和音乐素养,在学习中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如果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报相应的培训班。”
“人最佳的学习时机是其对学习某一样东西最感兴趣的时刻。少数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挤去了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使孩子过早失去天性,变得像个小大人。若孩子对学习内容并不感兴趣,训练会成为孩子沉重的包袱,孩子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心理、性格还会受到扭曲,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教专家:尊重孩子的天性
郑州幼师学校长期从事幼教研究的汤慧丽老师表示,学前教育未必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由于家长对孩子学特长的盲目推崇,很多机构或个人都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拉起了各种辅导、培优大旗,过多地夸大和宣扬“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实际上教学很不规范,师资良莠不齐,弄不好就让孩子学成了“夹生饭”。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但小大人表示“压力很大,不幸福”,唉声叹气起来。家长错误将孩子的教育作为日后竞争的筹码甚至炫耀的资本,“知识教育,识字教育”,违背学前儿童教育身心发展规律,这给孩子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让刚会牙牙学语的孩子背古诗十九首,你不天天让他‘温故’,立马忘得一干二净,因为他根本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前段时间在报上看到‘谁绑架了孩子的兴趣’,兴趣班到底是谁的兴趣?那些将孩子早早送入各种幼儿班、培训中心的家长,也许你正用亲手创造的财富和对孩子无限美好的爱,扼杀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本能!”
专家会诊
学前教育要教孩子啥?
“能带走”的能力最重要
李慧敏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一些“能带走”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培养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发掘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完整的社会性发展。“这些能力将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不是谋求眼前单纯灌输知识的一点利益。幼儿不仅要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探索,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相处的能力。孩子能够把握情感,掌握与人交流的能力,有活泼可爱的性格,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懂得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使他们容易获得幸福感。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将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不要剥夺孩子的游戏权利
“孩子有游戏的权利,家长不能剥夺,并要让孩子学会玩耍。”汤慧丽老师说,“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方式,孩子在游戏中不但锻炼了身体,发展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而且孩子在游戏中更能发展智力以及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体质,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有一个欢乐的童年,能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的性格。欢乐的童年能保持孩子好奇探索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盲目迷信社会上虚夸的辅导班、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学习习惯,这是奠定孩子一生成长学习的基础。”
亲子交流宜多不宜少
“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卡尔·威特的教育可以说明,好的家庭教育胜过好的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为图‘解脱’或出于让孩子多学习的‘好心’,将孩子推给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幼儿教育阶段,应该更注重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更注重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不是逼着他们学太多的东西。一些‘问题少年’的出现,其根源大多在于儿童时期受教育不当,性格出现缺陷,到了青春期就特别容易爆发出来,形成叛逆。”蔡劲林说。
亲子沟通是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难点,难就难在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对待孩子过于强硬霸道。“在孩子面前,我们总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我们就是‘专家’,我们喜欢主宰孩子的一切,包括言行,包括代替他们选择。”蔡劲林说:“家长应该创造条件多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把孩子向辅导班一推了之。因为,亲子交流多多益善。”
相关链接
家长心态决定家教质量
□吴晶
忍让是不是没出息?要不要提倡勇敢冒险?要不要提倡吃苦耐劳……这些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困扰着中国家长,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关注。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说,家长心态决定着中国家庭教育的质量。
他指出,家长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浮躁、攀比、盲从等心态,导致父母对孩子进行掠夺性智力开发,与子女的情感越来越疏离。
赵忠心强调,当前中国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学会休闲,而休闲的第一场所是家庭,家长是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不要“过度教育”,不要让家庭成为“第二课堂”。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家长不应热衷‘抢跑’”。
刘长铭说,依靠“抢跑”,中国很多尖子摘取世界级奖牌,但迄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大师。相反,芬兰家长反对孩子提前学习,但是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表明,芬兰孩子在想像、理解、分析能力,在世界同龄人中均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