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四位小学男校长,曾一起放出‘狠话’:只要全校孩子看完推荐书单上的所有图书,他们四个就穿一块小布料,合跳天鹅舞。四所学校的孩子,为了一睹这个场景,读书积极性狂高,顺利完成任务,终于看到了校长们的‘好戏’。”
上周,本报经典学堂阅读主题活动邀请之前上课的三位教师,做客本报视频直播室,就小学生阅读这一话题进行全方位的对话和碰撞。这个故事正是在这次对话中听到的,故事背后要告诉我们的是:只要能吸引孩子去阅读,我们值得“无所不用其极”!
现场除了三位老师外,还有家长旁听,并就自己最纠结的话题,请教了三位老师。今天,我们精选了现场对话中家长最关心也最实用的一些话题,让更多的读者共享。
活动结束前,三位老师特别叮嘱我们一句话:的确,阅读很重要,但总是有部分孩子会存在阅读障碍,请这部分家长记住,阅读就是一种完善自我的方式,但还没有重要到决定一切的地步,他们可以从更多方式中去完善自我,比如大自然中、体育活动中、音乐中。
三位受邀嘉宾:
蒋军晶 天长小学 省教坛新秀
曹爱卫 长寿桥小学 省教坛新秀
戴一苗 长江实验小学 市教坛新秀
聚焦话题——
焦点一 怎么让孩子爱上读书?
网络和电视世界,是精彩的、是便捷的、是丰富的。与它们相比,读书需要静心、需要思考,是“累人”的,于是有些孩子就会懒于读书。摆在家长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把孩子吸引过来,让他们喜欢读书、爱上读书。
“的确,这是一个与遥控器战斗的时代,在这场战斗中书本节节败退。”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蒋老师话语坦率。家长的困惑,同样是语文老师们的一道考题。该如何答题?三位老师谈了各自的看法,尽管做法不一,但观点很统一:在这场战斗中,家长们大有可为!
蒋老师做过调查,孩子不喜欢读书,其实和推荐书目大有关系。很多家长手头的推荐书单上,多是成人文学经典,这些书和孩子是有“语言代沟”的,他们当然不喜欢读。“我们要推荐的是适合孩子的书,他们需要的是儿童文学经典,要用好书去吸引他们。”蒋老师随即举例,比如《小猪稀里呼噜》,故事有趣、画面精美,很多孩子一看就喜欢上了。
孩子捧着一本书在读,在曹老师看来,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过程,而前提就是要他们看得懂,这样才会觉得有趣快乐。曹老师建议一招,家长和孩子一起去读,比如家长每天给孩子读一章节,这种“悬念式读书”就像放连续剧一样。这种方式还有好的效果,就是当家长的阅读暂停后,孩子的思考不会断,他会在思考接着会有什么故事。“如果一下子就把一本厚厚的书推给他,孩子自然就会畏惧。”
戴老师很有方法,在她看来,网络电视和阅读并非一定要完全“敌对”,还是有不少“友好空间”的。“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夏洛的网》、《格列弗游记》这类经典的作品,都是有电影版的,让孩子看了电影后再推荐这些书,他们的兴致就会很高。”
焦点二 该怎么指导孩子读书?
两个孩子,读同一本书,方式会有很大不同,比如时间有快有慢,比如做不做笔记,这其实就涉及一个读书方法的话题。读书方式不一样,收获可能就不一样。怎么样的读书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当你在读一本书时,如果外界总来打断,感觉肯定不好。为此蒋老师立场很明确:阅读是有流畅度的,如果人为地在中途干预,是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的。他给家长打开了另外一种思路,就是“事后干预”的方式——聊书。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可以问问他:“你喜欢这本书吗?”“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结尾?”“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你会怎么选择”等等。如果说第一遍的阅读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那么经这么一聊后,就吸引孩子去“重读”。“重读是最实用最有效的策略。”蒋老师再三说。“班上孩子读完《草房子》后,我说老师读这本书时哭了三次、笑了三次,请他们猜一猜是哪里。他们一听劲头很大,去书中找了,重读就开始了,这时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再次去读,收获就会很大。”
“面对不同文本,阅读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曹老师提出“对症下药”观点,有精读的有略读的,有读报式的有走马观花的。她举例说,小学高段开始接触古诗词,她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古文类的书籍。“《世说新语》都是短小有趣的故事,很适合他们。对这类书,浏览式的阅读是没用的,要辅助背诵法,每天记住一两句好句。以后聊天时发言时作文中无意中用出来,引来周围的表扬,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更愿意去读了。”
焦点三 读的东西怎么转化为写?
书看了不少,怎么写出来的作文就是这么单薄?这是很多家长遇到的一个困惑。的确,读书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对家长来说写作是一个更具体更量化的方式。如何把读书的收获,“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并在写作中体现出来。
读书,没有那么“功利”,读书就是读书!首先对家长这种“读书必须显现于写作”的观念,三位老师一致反驳。
戴老师说得很好,读一本书就像是种下一粒种子,种子什么时候开花甚至是否开花,都是不一定的。但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有一点她很确定: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阅读量一定很大。“每个孩子的成长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家长一定要学会慢慢等待,不要认为读了几本书,就一定要立即在写作上表示。”
那么,如何拉近读和写之间的距离,架起对接的“桥梁”?蒋老师和曹老师认为,孩子读书是一种“输入”,输入渠道要铺好。
“孩子看书时往往只关注情节,高级词汇不积累。一个孩子总是看漫画书,就意味着他接触积累高级词汇机会很少。举个例子,这样一句话‘那战将身中一剑,像一座巨塔,轰然倒塌’,里面有比喻,有简洁的表现力强的书面词汇,可是在漫画书里,就剩下一个字——‘咚’。一个孩子整天在‘咚咚咚’的阅读状态里,语言是不可能丰富起来的。”为此,蒋老师建议,一定要吸引孩子多读“文字书”,也可以在阅读时大声读。
曹老师特别提到,阅读时孩子对词语的敏感度不够。“阅读中很少考虑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是否合适,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有‘进入’书本,所以才会‘出不来’。”曹老师说,每位作者都是有语言特色的,家长要引导他们去关注,比如某一个情节到底是如何表述出来的。
| 最让家长纠结的问题 |
阅读理解题丢分?抓关键词!
Q:我女儿很喜欢读书,但让我们纠结的是,在阅读理解题中老是丢分,老师说偏一点方向。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辅导她?
A:阅读题丢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文章没看懂。孩子性子急,看文章走马观花,这是个性问题,需要通过其他事情引导;或者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生活体验没有达到文章的水平,他确实看不懂,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能强求,孩子阅读自信的保护远比分数重要得多。
第二种可能是问题没看懂,这就是一个技巧问题。做主观题时,要指导孩子抓住关键词,问你什么答什么,不要东拉西扯,容易跑题,就要扣分。另外就是答题的规范性,要完整,答半句甚至就一个词语,要扣分。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如果发现他没写完整,就要求他重新写一遍,几次下来他会意识到,原来偷懒会更麻烦,自己便慢慢收敛了。
为什么语文偏不行?不在乎评价
Q:我的儿子现在上五年级了,数学和英语都是班里前五,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很大的障碍,就是拖后腿。
A:首先说明这位孩子很聪明。其次我们做过调查,语文好的往往具备以下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强、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细致。如果您的孩子语文成绩不理想、其他学科突出,那他正好和上面的孩子相反,不在乎家长和老师的评价,这类孩子往往家长比较宠爱,对他的拘束力不够。他不是真的语文不行,而是觉得语文繁琐,不认真对待。对这类孩子,家长必须先行动,拿出魄力,给他施加强硬的指令,在此基础上指导他的薄弱环节。
| 最精选的实用手册 |
● 家长结成“购书同盟”
孩子爱看什么书,70%都取决于朋友圈。深圳有位家长,每次去书店,同一本书都会买五六本,送给孩子的要好朋友。周围人在看了,有了共同话题,孩子就会主动去看书。这就要家长们结成“购书同盟”。
● 听读可坚持到五年级
学前儿童,很多家长会采用听读方式,比如睡前故事、亲子互读等。但进入小学,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听读就会逐渐淡出。其实,听读的习惯完全可以保持到小学五年级,对扩大孩子的阅读量很有好处,而且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 让孩子自己来建书柜
有研究显示,如果书房有200本书以上,有60%的孩子会爱上读书。家中要有一个书房,至少一个书柜。这些书并不是一股脑儿搬进家里的摆设,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挑选,慢慢积累而得。
● 每天设固定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习惯的。给孩子一个时间习惯,比如每天作业做完之后,或者睡觉之前,一定要看点书,一开始家长督促,时间一长,孩子就非常习惯了。
● 分级阅读策略可以参考
很多家长都请老师推荐书目。家长可以有一个大概的“分级阅读”。一二年级的孩子喜欢读篇幅短小的童话类书籍,结局一定要光明,小红帽要战胜大灰狼,丑小鸭要变成白天鹅,王子要和公主在一起的。三四年级的孩子开始有点小叛逆,他们往往喜欢探险、冒险类的书籍。而到了五六年级,男生大多对科学比较感兴趣,女生开始把目光投向抒情类文学。
● 让书本随手随地可取
有些家长书买回来后,会整齐地放在书柜,这会让孩子对书有距离感觉。书买回来干什么的?就是让孩子看的,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最好“扔”得到处都是,让孩子随时随刻随手就可以拿得到。
● 寻找好书便捷通道
看什么书?纽博瑞奖和安徒生奖是国际儿童文学的权威奖项,国内的是冰心文学奖,获奖作品值得推荐。还建议去“红泥巴”网站看看,这是两个爱书人开办的推荐书网站,很多老师都收藏的。
● 最简单的行动证明
周末多陪伴孩子逛逛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