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批评几句,就闹情绪不肯上学;家长责骂几句,就哭着要离家出走。小男伢一批评就哭,么办?昨日,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家、儿童感觉统合理论研究学家关一鸿作客“小时候·晨报名师课堂”,为广大家长支招。
“儿子4岁多,老师一批评就哭。”“孙子5岁多,只爱听好话,稍不顺其意就砸东西。”“儿子14岁,期中考试没考好,说了他几句,居然说不读书了。”开讲前记者现场随机采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听课家长中十有八九养的是男孩,家长们都反映小男伢不好带。
家住万松园的张婆婆说,女儿和女婿常年在国外工作,5岁的外孙跟她生活在一起。平时,她教小外孙读书、写字,可小家伙不自觉,总是扯理由推脱,她批评两句,小外孙就用拳头猛捶自己的头,一边捶一边哭:“我不会,我不行。”
不少家长直言,在中小学有一个现象很“别扭”:女孩一个赛一个生猛,男孩一个比一个娇气。
母亲易走两个极端
关一鸿说,许多家长易走两个极端:有的母亲凡事以孩子为中心,事事迁就,殊不知这样其实是害了孩子。因为孩子一旦进入学校、社会,是不会事事顺利的;而有的母亲则过于较真,孩子一有什么做得不到位,就开始“翻老账”从头“嚼”到尾。
父亲一定不能缺位
关一鸿不主张一味呵护孩子,孩子做错事,该批评时要义正词严地批,就事论事威而不怒。另外,现在不少家庭都是母亲带孩子,甚至是外婆、奶奶带,和孩子打交道的以女性居多,但是培养男孩,父亲一定不能缺位,多带孩子去参与一些有阳刚气的活动,通过实践引导孩子越挫越勇。
不要夺走孩子失败的权利
“你想让你的孩子一无是处吗,那就无原则地爱他吧!”昨日,面对爱孩子爱得恨不得掏心掏肺的父母,关一鸿语出惊人。
关一鸿说,一个情景相信家长都不陌生:1岁孩子主动拿勺子舀东西吃,弄得桌上、身上到处都是,一旁的大人一把抢过勺子,“还是我来喂!”结果可想而知,家长喂到上幼儿园,有的甚至喂到八九岁。
“自己的事自己做,应该是一个人的本能,却因为家长的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错过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本能变成了无能,无能的人自然是处处受挫。”
“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只要不是大病都不要太当回事。”关一鸿认为,从孩子懂事起,家长不要过于关注、呵护孩子,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吃饭,只要孩子能动手,哪怕一口只吃到一颗米粒,家长也不要夺走孩子学习失败的权利。
如今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当家长的自然视若珍宝,生怕孩子吃苦。可关一鸿告诫在场的家长:让孩子吃点苦,必须的!
关一鸿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金融公司的老总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凡事有求必应,女儿也十分争气,品学兼优。14岁那年小女孩上课迟到,依班级惯例被老师罚站,谁知小女孩转头冲出教室,从楼上一跃而下……故事的结局很悲惨,却给她提了个醒:家庭不能变成孩子的“温箱”,父母不能当孩子的“保护伞”,得让孩子经历些风浪。
关一鸿拿自己举例说,她很爱“折磨”女儿。外面风雨大作时,她会故意让女儿出门去打酱油。她自己则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别的家长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带孩子去逛东湖,她却偏爱选个天气骤变的时候去看看东湖的另一面。
“家长要多带孩子经历艰难的事。”关一鸿说,磨砺后,孩子再遇到什么挫折,也不至于一击就倒了。
一位妈妈:儿子5岁,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要,不给买就又哭又闹。前段日子说要学弹钢琴,学了几次后又觉得太难了不想再学。我们知道学钢琴有难度也很苦,但做事情不能虎头蛇尾,可儿子不听怎么办?
关一鸿:当孩子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时,家长要做的是呵护兴趣,并延长兴趣的周期。小孩子一会喜欢这一会喜欢那很正常,这也是孩子找到真正兴趣的一个必然过程。如果孩子暂时不想学,家长也不必强迫,钢琴可以放着。如果发现孩子哪天又想摸琴了,家长可借机将一军,告诉孩子一件事如果是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的话,不如不做。这时,孩子通常都会表示想做,那么家长就可郑重地告诉孩子,有困难不要怕,办法总比困难多,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