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昨天在长宁区开幕。四个直辖市的教育部门没有按惯例各自提交一份德育报告,相反,在会上散发的几份有关中国和美国青少年品行、人格培养现状的对比报告,却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中美学生各有缺憾
在北京东城区的一份报告中,德育专家列举了一项有关中美高中生不良行为发生率的对比统计。有过吸烟行为的比例:中国为26.8%、美国为38.7%;赌博:中国9.6%、美国28.4%;毁坏公物:中国9.4%、美国25.1%;恶语伤人:中国25.1%、美国49.1%;打人:中国22%、美国38.3%;浏览色情网站:中国14.5%、美国39.9%;上网随意交友:中国17.7%、美国4.6%;旷课逃学:中国33.8%、美国40.7%。
尽管调查的中国高中生不良品行发生率大多低于美国学生,但调查同时也发现了中国孩子的一个缺憾。有94%的中国孩子认为“父母很关心我”,比例远远超过美国,但只有54%的中国孩子“经常和父母聊天”,而这个比例则大大低于美国。
优秀学生必备素养
今年暑假,由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选派的一批优秀中学生来上海游学,他们也成了此次长宁区德育调研的重点对象。但结果发现,这些美国中学生在当初的入学报名登记时,校方竟然也会对他们进行测试排序,只不过排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11项人格特征,分别是成熟度、开放度、幽默感、领导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诚实、责任心、尊重他人、学习动机、好奇心。
主持调查的长宁区教育学院刘健老师说,美国学校会给每个孩子的人格特征打上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而且“健康、活泼、精力充沛”“思维灵活、能够及时摆脱自己的偏见、用别人的正确观点看问题”“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并进行争议”等,也是他们认为的优秀学生最基本的素养。
德育课竟成表演课
刘健老师诧异地说:“从孩子们的交谈中也无从了解他们学校有什么特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连我们常见的校训、口号之类也不曾听说,而且美国学生甚至从不知道有素质教育这个说法。”
“素质教育不该是嘴上说、台上演。”天津南开区的一项德育课调查,令与会者产生了共鸣。调查发现,中小学德育课的主要形式分别为“以老师讲为主”、“部分同学发言,老师总结”,甚至还有“课前演练、课上表演”的德育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都有过在德育课上“当演员”的经历。个别老师为了让德育课上得“成功”,提前多次排练,在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自由讨论还是表达感受,其实都是事先演练好的,学生成了学校德育教育可以任意摆布的一个个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