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有礼”、“独立”,是蒙台梭利教育成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进入开展蒙氏教育的班级,通常看到的场景是:地毯(地垫)上、玩具柜旁、桌子边,男孩、女孩各自专心操作着自己面前的蒙氏教具,没有吵闹声,没有奔跑者,摆放、收拾,每个孩子都十分到位,教室里静逸安宁。
这只是孩子们单独活动时的场景,如果需要集体协同性的活动,又会怎样呢?且看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地:大班建筑区
每个孩子在众多地垫中找出两块颜色相同的垫子,连接好,与周围同伴的地垫平行摆放。然后在建筑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积木或积塑,搬至自己的地垫上各自建构。在同区域活动的4个孩子在独自游戏的状态下利用10块左右的材料表现了平铺、延长、围合等低水平的造型。建构中,他们基本表现了平面的造型,而架高、架空、对称等大班孩子应掌握的基本建构技能没有表现。没有任何孩子倡议合作,没有孩子对别人的作品予以评价。一旦自己的建构作品被老师看过,他们立即拆分作品,离开区域。
场景地:大班表演区
一共有5个孩子选择此区域。进入区域后大家随即穿上模特走秀的服装开始表演,走、停、转身、造型都有模有样。整个区域活动期间“观众”来了3个人,都是悄悄来、悄悄走。表演游戏前未看到孩子们商议节目、分配角色的过程,也未表现出无观众时离开表演区外出演出的行为。
场景地:中班汽车巴士
2个孩子进入此游戏区域当“驾驶员”。他们各自选择方向盘、汽车,然后沿汽车站标明的运行路线行进。整个游戏期间,有3个孩子乘坐了汽车,大部分时间,都是“驾驶员”单独驾车来回行进。除了速度有快慢或停下来整理肩上的车厢背带外,没有其他的言语与行动。
场景地:大班教室外长廊的自由活动
各个班级在长廊上摆放了10多个材料箱,多为小型体育活动的材料。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来到长廊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械准备活动,一个老师站在材料箱边。选择的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习惯性地拿着选择的球、棒等朝老师望一眼,如果老师没有任何言语或表情,即开始活动。有6个人同时选择了双人游戏“棒击球”,他们握棒姿势、击打动作完全相同。
虽然孩子们在活动中是投入的、认真的、守序的,但是活动中的安静、程序化让我十分不安,特别是孩子们习惯于不须交流的、独自为阵的、没有丰富表情的活动,让我犹为担心,孩子们以后怎么办?
幼儿园是教育的场所,这里的教育不仅有习惯的养成,还有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递。在能力培养中,孩子在学习与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遗憾的是,这正是蒙氏教育最大的缺憾所在。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以守规则、懂秩序、独立为重点,可以预见这些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团队合作的愿望与行动,照本宣科,保守、偏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以合作、交融为主。我们的孩子已经处在独生子女的不良养育环境中,如果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仍缺乏高密度的团队协同活动,孩子没有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的经验,将来他们怎么面对人与人协作、团队合作甚至国际交流呢?
不可否认,蒙氏教育对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秩序感、多动的孩子是有明显的帮助作用的。但是,如果把蒙氏教育的理念放在幼儿园所有的年龄段、所有的活动中,就不合适了。长期的训练,让孩子形成了思维定式,自然就不敢越雷池,创新性思维、创造性人才也就无从萌发与培养了。
为什么蒙氏教育能够在部分幼儿园盛行,我个人认为有三大原因:一是幼儿园缺乏特色,急于通过捷径树立品牌;二是经济利益驱使,幼儿园欲通过额外收费补贴办园经费不足;三是办学者不懂教育,人云亦云。
幼儿教育有众多的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有借鉴指导的价值。希望办学者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孩子更多面向社会亲身实践、操作、感受的机会,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 (作者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
不合格的教师让蒙氏成“蒙事”
■魏玉枝 刘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伟大教育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对世界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蒙台梭利幼儿园以及相应的教育机构在我国与日俱增。
蒙台梭利教育开展的关键是有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蒙台梭利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蒙台梭利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科学家,即教师要有一双科学家所拥有的善于观察的眼睛,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体能发展的需求,还要了解孩子心理的需要;同时要求教师也要是孩子的仆人,即通过观察了解孩子成长的需要,并合适宜地将孩子需要的东西提供给他们。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是,不少幼儿园没有了解蒙氏的精髓就匆忙照搬,甚至出现了负责蒙台梭利班的教师仅仅进行10天左右的短期培训就开始教学的现象。一些不正规的培训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也在做培训工作,由于时间紧短,他们讲解教具多而介绍理论少,影响了蒙台梭利教育的质量,导致蒙氏教育变成“蒙事”的教育。目前,我国的蒙台梭利教师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领会不足。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严谨性和操作性,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蒙台梭利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提供者,还是一个观察者和示范者。蒙台梭利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深刻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髓,真正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当中来。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师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其作用是能够适时地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予以回应,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儿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而目前在我国,这种“导师”意识还尚未形成。蒙台梭利班的教师虽然经过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培训,但是其对教师的传统认识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的传统教育模式。
其次,拘泥于形式而忽略对内在价值的把握。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颇有特色的部分,但蒙台梭利教育不仅仅是通过教具的操作而使幼儿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是教师借着蒙台梭利教育的精神,将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运用于教具当中,让幼儿在重复操作教具的过程中,秩序感、专注力、观察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总而言之,蒙台梭利教师是推动与落实蒙台梭利教学课程的主要灵魂人物。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蒙台梭利教具的认识并不客观、准确,存在过于夸大或歪曲教具作用的现象。他们认为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操作蒙台梭利教具,重视向儿童展示这些材料时的一招一式,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教具本身的内涵和价值。比如,我们常常在蒙台梭利教室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儿童所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还有一部分教师把蒙台梭利教具当作是进行教学示范时的辅助材料;他们只是在拿着教具进行直接的教学示范,并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让儿童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