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玉树囊谦县贫困家庭的藏族孩子对北京的学校充满向往。一个月前,当地的好心人联系妥北京的志愿者后,把他们带到北京,希望他们能在这里接受教育。然而,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困难需要孩子们及志愿者去克服。
8月15日,囊谦县的这22个孩子跟着当地好心人嘎玛成林来到北京。他们最小的8岁,最大的17岁,有9个是震后孤儿。嘎玛成林说:“孩子们的亲人很信任我,我想让他们能到个好学校上学,想做件好事。”
嘎玛成林今年7月曾到位于大兴的公办民助的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了解情况,得知该校有百余受资助的受灾地区儿童就读,而且有藏语初中班,于是他想到把孩子们送到这里,让孩子们上几年学,以后回去建设家乡。北京的志愿者范女士为这批孩子在房山良乡租了套房,并成为了孩子们的“管理人”。
在范女士的努力下,22个孩子中的17个到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上学了,剩下5个还不够读初中的孩子因为汉语不好,只能留守在住处自学。
“我们只签了一年的借读合约。”学校招生办的何老师说。这些孩子的入学手续还没办全,范女士自称是所有孩子的监护人,但没交家长授权书,校方还需当地政府出具证明函。因为有民间组织做担保来签约,学校允许以后补办手续,并为每个孩子免去一半学费,同时约定学费可分批交,第一批学费定在9月20日交。
实际上,连孩子们的第一批学费范女士还没有完全筹好。她介绍说,孩子们来之前,她本来已联系好了几名资助者。没想到,孩子马上要到的时候,几个资助者却都撤出了,“这是人家的自由,没法强求”。她说手头有好心人捐赠的50幅字画,“还有孩子们从家带来的冬虫夏草”,卖出去后就能交上学费。目前,她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独自照顾这些孩子,因此她还特地上网招募志愿者。
上学的17个孩子是住宿制,每周末回租住地,他们都要辅导留守的5个孩子,他们常夸赞“这里的学校真的好”,着实让另外5个孩子羡慕。孩子们表示也经常想家,几乎都因为想家哭过,但他们还是很喜欢这里,因为可以上学。孩子们虽然来京快1个月了,但还没机会出去转转,他们说最想去的是天安门。范女士还没想好中秋和国庆节要带孩子们去哪里,毕竟这么多孩子出去一趟花销可不小,而目前的生活费只有1万多元了,还要为以后做打算。
文/本报记者陈婷图/本报记者张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