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现代年轻人发现自己成了“宅一族”,而继宅男、宅女之后,“宅”字大军又添新一员“宅童”。孩子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看网络小说,整天足不出户,越来越讨厌和别人接触,家长看着心疼又无奈。
开学了,“宅童”让家长很担心,他们能在新学期好好学习吗?当孩子爱上“宅”,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补救呢?
案例一:
5岁孩子“乖”得让人怕
郑州市一家医院心理科杨勇超副主任医师向记者介绍说,近两年“宅童”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的年龄段在5岁到18岁之间,且有低龄化趋势。“多数‘宅童’还出现了心理问题,一般做一两次心理辅导就能纠正。”
一对年轻夫妇曾来求助:他们原本活泼开朗的5岁孩子小宇上小学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愈发像个忧心忡忡的“小大人”。
孩子不再出门和小朋友们玩,放学回家就打开电视往沙发上一躺,看动画片。看得时间稍长,家长会提醒,小宇就乖乖地回自己的小屋,看书、做作业,往往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小宇的父母心疼得不得了,但用他们的话说,小宇是“拽都拽不出屋”。
小宇的父母平时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小宇的这一变化令他们心焦。他们说:“孩子上课不发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在家不跟我们说话,也不和以前的小朋友疯着玩儿了。每天一放学就窝在家里,不是守着电视看动画片自娱自乐,就是在自己的小屋里看书,我们现在出门带他去游乐场,他都不情愿去。孩子‘乖’得让家长害怕……”
杨勇超指出,小宇的“宅”是因为父母犯了揠苗助长的错误。他分析说:“孩子才5岁,心智还未达到上小学的水平。周遭生活、学习环境突然改变,容易对年幼的孩子产生心理影响,比如转学、升学,比如暑假寄养在老人家。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他们能做的就是‘宅’起来。”
案例二:
“宅”少年迷网络变“叛逆”
杨勇超称令他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外出救助,“小天十六七岁的样子,瘦得很,神情颓废,我到他家时,他妈妈正哭得泪流满面”。
原来,小天的父母做小生意,对小天关照很少。母亲后来发现,儿子的生活愈来愈走样:不再和往常一样天天约着朋友去打篮球,也不再在假日里骑自行车远足。而上网时间却倍增,玩网游,换装备,升级,不仅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网站上“涉裸涉暴”的信息都“全盘接收”。
小天的母亲不得不“出手”,便开始“规范”儿子要科学上网,并规劝孩子好好学习,没想到竟和孩子频频发生争吵。几次严重冲突后,儿子便扬言不上学,要去电脑学校学技术,若母亲不让其上网就自杀,还骂了许多无情又伤母亲的浑话。小天的母亲无奈又心碎:“最令我感到心痛的就是很简陋的家里,孩子一身光鲜名牌,以抗拒的姿态和我对立。”
杨勇超说,小天沉迷网络之前学习很好,父母虽不能在情感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但一直在物质上给予小天最大的满足。网络最终只能是个虚拟的世界,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实体根本无法进入,这导致了一个后果:孩子们的实体生活在客观社会中,而精神却生活在网游虚幻中。他分析说:“孩子虽叛逆,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一旦在现实中这种心理不能被满足,孩子就很可能成网络型‘宅童’。”
“病”因诊断:
假日猫家易成“宅童”
据郑州一中心理老师许小安介绍,猫在家中不出门、缺乏交际的孩子容易患“宅病”。尤其是寒、暑假和小长假,长一些的假期特别容易诱发阶段性“宅童”。原因之一是暑假时天气特别热,寒假时天气特别冷,孩子不愿意出门,喜欢“窝”在家里;原因之二是现在许多孩子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兴趣和娱乐习惯,多数喜欢网游、网聊,而对健康的户外活动没有兴趣;原因之三是假期跟同学分开了,在家里的“独苗苗”们没有玩伴;原因之四是有些家长更愿意孩子在家读书学习,很“乖”,不出去“惹事”,不注重并鼓励孩子的人际交往。
“症状”表现:
孩子爱“宅”危害多
“宅”对孩子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危害身体健康,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饮食紊乱,食欲不振,电视、电脑的屏幕大多存在亮度刺眼、图像晃动等问题;另一方面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很容易因用眼过度、眼睛疲劳而导致近视。专家说:“特别是在长假这个特定阶段,因为孩子缺少运动,又常常用眼过度,很容易导致近视。这样会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
其次,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应该是活泼开朗,阳光可爱,有良好的情绪,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运动,乐于与人交往等。可是长期“宅”在家中会让孩子封闭、情绪烦躁、沉溺于网络之中,厌烦与别人交往,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有的会形成“网瘾”,更严重者会形成“抑郁症”。
再次,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的求知欲降低,社会交往能力降低,不愿意融入社会。
防止“宅童”的出现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孩子在电子时代能非常便捷、迅速地获取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如果孩子没有被教育该怎样正确利用网络和电子,就会沉溺于虚拟的世界,网游和网聊等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专家支招:
家长关心引导 科学安排时间
如何防止“宅童”出现?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支招:
家长的关心和引导很重要。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用语言、行动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爱护,不至于使他们从电视、网络上寻求心灵的慰藉。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是首位的。
放假前,制定好假期计划。比如,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其多接触外界,或者定时参加一些聚会活动。
为孩子多安排户外活动。比如让孩子出去游泳、打球、旅游等,用各种休闲活动将孩子呆在家里的时间挤掉。
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让孩子参加一些假期兴趣班,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比如绘画、演讲、阅读等,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冲淡电视、电脑对孩子的诱惑。
可让孩子参加假期社会举办的实践活动,比如适合孩子特点的“打工”活动。
鼓励孩子多参加同龄人的活动,比如参加夏令营与同学保持现实交往而不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从而使孩子与社会保持接触,满足他们正常的交往需求。(记者 张弢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