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地区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撤点并校”。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内减少了52.1%。记者统计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从2001年到2011年,初中数量下降26.19%。(6月14日《人民日报》) 将原先分散的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确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民子女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应该说,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撤点并校”对推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些山区及偏远地区,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一些学校的撤并,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学时间大增、安全风险大增,亲情缺失,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不少。
据统计,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现在的山区农村学生上学,很大一部分要起早摸晚、翻山越岭。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上学的安全风险大增,更不要说灾害天气时如何让他们“行路难”了。
同时,一些小学生在校住宿,与家长之间时常隔着长长的“心路”,缺少亲情呵护,心理得不到及时抚慰。一些孩子离开了父母管束,自制力差,也慢慢养成了一些恶习,不利于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良好行为的形成。
还让农村家庭难以承受的是,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成本大增。一项调查显示,在村小上学,在家吃住,每个孩子每年花费不到500元;而“撤点并校”后,食宿费、交通费、零用钱,每年高达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