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两名海外留学并功成名就的“杰出校友”,近日选择在儿童节到来时在网络上实名控诉母校,一些该校校友也发文附和。他们指称自己的校园生活,不仅学业繁重,每天睡得少,还遭到各种体罚及人格羞辱,如撕作业本、批斗、被检举等。他们用“黑暗”形容自己的小学生涯,称“从不掩饰对小学的厌恶,甚至于——恨”。
作为现代义务教育的主要基地,小学不应将各种侮辱性手段当作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或“听话”的法宝,更不应打着“为学生好”的堂皇旗号,将那些手段奉若圭臬,因循沿袭。尽管上述两位“杰出校友”的控诉只能说是一面之词,但从网上其他该校校友,乃至该校教师的反应看,这些说法并非向隅虚构,且也并非拉萨路小学一家的问题。小学及小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反省自己,并坚决杜绝一切体罚式、侮辱式教育方式,而不应以“都是为了学生”之类理由喊冤叫屈。
据报道,拉萨路小学有教师认为自己很委屈,校方也计划针对此次“控诉”做出一份情况说明。但正如不少旁观者所指出的,倘提出控诉的并非“杰出校友”,而是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毕业生,人微言轻,还能得到如此认真的对待么?
另一方面,两位“杰出校友”的表现,也并非无可指摘。
笔者和其中一位“杰出校友”也是校友,都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所历史悠久的外语专业学校是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外语类高中,承上启下,培养出许多杰出专业人才。正因为名气大、毕业后出路好,南外在南京向来以门槛高著称(笔者是该校最后一届8年制毕业生,当时的录取率是4500人报名考试,录取81人),拉萨路小学是向南外输送学生较多的小学,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小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还是有一定特色的(南外注重素质教育,并非单纯看分数),“杰出校友”能进入南外,并进而步步“高升”,启蒙母校拉小也不无贡献。
古人说得好,人有恩于己不可忘,人有负于己不可不忘,“杰出校友”并未讳言对自己“杰出”的自得,则更不应只记“黑暗”,不记恩泽,“只有恨”云云,着实言过了——相信这也是许多校友不满的原因所在。
体罚、人格侮辱等做法都是绝对错误的,任何理由都不能为之回护。但学业负担重、成绩压力大,却是中国社会和教育背景所决定的,是时代和社会的无奈,当年每一所小学、每一个学生都不能置身事外,将体制的、时代的问题,加诸一所小学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还应认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人生的大部分积累来自社会,所谓“情景”,很大程度上是“情的景”——眼中场景、口中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己心境、胸襟有关。对“童年黑暗”过于执著,甚至因怨生恨,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保持并无好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位“杰出校友”在实名控诉母校同时,是否也应反省一下自己?别的不说,至少“从不掩饰对小学的厌恶,甚至于——恨”这样的语句、态度,或许是大多数朋友所不愿看见的。实话说,这对控诉者个人的心境、健康,也是并无好处的。 (作者系旅加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