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门为继承传统开拳场免费教授 酝酿成立国际绵拳武术研究会
绵拳在上海
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为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据兰桂坊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介绍,将绵拳在上海发扬光大的是其祖父孙福海,而将绵拳带到上海并在上海传播的,则是孙福海的师傅孟光银。
孟光银原是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了上海,并收孙福海做徒弟。当时,孙福海开设了一家小杂货店谋生,但为了专心习武领会绵拳精髓,他甚至关闭了自家的杂货店,并把师傅孟光银接到家中,共同生活、练拳长达八年之久。
孟光银在上海逝世后,孙福海遵照其遗嘱,在杨浦区兰桂坊免费教授绵拳。
绵拳,作为独具代表性的上海地方拳种,已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海绵拳,杨浦区昆明学校、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正式建立绵拳校园传承基地,并邀请绵拳掌门人孙红喜教学生绵拳,普及绵拳知识。
收徒先看人品武德
绵拳是内外功兼修的拳种,外柔内刚,近靠远打,后发制人。在中国武术中,上海绵拳是一种珍贵的能用于实战的传统拳种。不过,绵拳的练习非常艰苦,故其流传不像其他拳种那么广泛。
虽然前绵拳掌门人孙福海遵从师命,广收门徒,跟随学习的人多达数百,但真正学成的也不过一二十人,孙长根、孙宝庆、陆凤池、叶秀成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孙长根是孙福海的儿子,曾是上海人民淮剧团的大武行。
“父亲这一辈人,因为所处的时代特殊,在‘文革’中,绵拳曾被污为‘黑拳’,许多人只能偷偷地练习,却不敢公开地收徒传授武艺。”孙红喜是绵拳的第三辈传人,如今已56岁的他,深感责任重大。
2008年,孙红喜成立“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 亲自带徒传授绵拳。尽管肩负着传播绵拳的重任,孙红喜仍坚守祖辈的“武德”,对于择徒有着严格的要求。
“第一是人品,第二是武德”,每个想要投到门下的学生都有一个月的“实习期”,孙红喜对“恃强凌弱、惹是生非等无德之人,千金不教”,这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孙红喜还有一条原则,那就是收徒不收任何费用。“我有自己的工作,不用靠收徒习武来维持生活。” 孙红喜说,他不希望传习武术过于商业化。
不过,作为一项特别强调基本功的拳种,绵拳的“抖臂”、“捋麻辫”、“抓空”等基本动作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绵拳练习者常常要将一个基本动作重复上千次。如此艰苦而又枯燥乏味的过程,让不少学生“被淘汰”。孙红喜说:“倘若有100个学生来练绵拳,最终也许只能留下20人,很多人吃不起这个苦。”
“让绵拳为全民健身服务”
作为兰桂坊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有着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不仅要让绵拳揭下神秘面纱,更要让绵拳为全民健身服务。
走进杨浦区兰州路兰桂坊绵拳俱乐部,记者发现墙上挂满了各种锦旗和照片,这些珍贵的资料记录了绵拳俱乐部的点点滴滴。2008年,孙红喜获“川沙杯”上海第九届国际武术博览会特别优秀表演奖;2010年,他又获得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最佳教练员。
孙红喜告诉记者,兰桂坊是祖父孙福海的故居,出于对祖父的敬重与怀念,孙红喜多年以来一直在这所老房子里授徒传艺,会见各界的朋友和访客。每个星期六,他会花费一天在这里免费教授徒弟们练习绵拳,每到这时候,20多名徒弟来这里,大家热热闹闹地切磋武艺。
2011年,孙红喜被命名为绵拳杨浦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他又将被正式确定为上海市级绵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必须后继有人,孙红喜深感传承的重要性。今年5月,绵拳“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江浦路街道与孙红喜商量,在杨浦区昆明学校建立绵拳校园传承基地。至此,包括此前的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杨浦区已有两个绵拳校园传承基地。孙红喜每周安排时间,分别前往两个学校,教授学生学习绵拳,普及绵拳知识。
如今,孙红喜不仅亲自带徒传授绵拳,还将全市300余名绵拳爱好者团结起来,共同研究、保护、推广、普及绵拳。他还推动远在澳大利亚的绵拳弟子,酝酿成立国际绵拳武术研究会,在全球范围推广中华传统武术。
早报记者 储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