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该是广袤的森林,为了每一只鸟儿的啁啾、休憩与飞翔提供多种所需,保护它们,养育它们,放飞它们。
中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让更多的人成功进入高一级学校?中学似乎是处在一个接力赛之中,层层选拔而来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去进行另一次更为残酷的选拔。中学教育似乎是没有终极目的的,似乎是一个中转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中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什么?不过是会做题的“答题手”罢了。应试教育再发展,也难以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来,也很难产生顶尖的世界级的人才。我们要摒弃应试教育中的急功近利,让中学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
中学教育有它必须摒弃的东西。
比如学校之间各种各样的攀比。每年,上级都会就各项评价指标对学校评比考察,考察的尺度是什么,学校就得按照这些指导性文件来操作。不然,评比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上级和社会上最重视的部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的比拼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既有一本、二本升学率的要求,还有高分考生多寡的竞争。于是乎,高考分数才新鲜出炉,各样的高考喜报就竞相呈现。这是因为全社会在关心着教育的质量,而人们验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和高分学生比例。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取得好成绩的学校就很容易荣膺各种桂冠。
升学率的高低与老师的升迁、评聘联系在一起。教师的个人发展也被升学率左右,那么教师也就会功利地为了提高个人待遇而抓升学率。片面地强调升学率,忽略其他方面以达到最大的产出,而最终受害的就都是我们的学生。
既然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危害,就应该做出调整。
为了廓清教育急功近利的迷雾,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铸就铁肩学子,培育创新英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要想落实“一流的教育”宏伟目标,必须能够适应、引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每一个”,强调教育对象的全员性;“终身”,强调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发展”,强调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一流的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是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校不应该是束缚鸟儿的金笼,教育不是只让鸟儿生出光鲜的毛羽,练出动听的歌喉;学校应该是广袤的森林,为了每一只鸟儿的啁啾、休憩与飞翔提供多种所需,保护它们,养育它们,放飞它们。所以,我把“一流的教育”理解为“森林式”教育。“森林式”教育为学生的求知与进步提供了最广泛的自主性,为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开拓渠道,不唯高考马首是瞻,而重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素质与品德。教育的目的是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惠及学生的一生。使学生不仅是在毕业之时,更是在踏入社会多年之后,仍能由衷地说,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让他们终生受益。试看教育成与败,须看未来二十载。
“森林式”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不同学生的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机会,这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相一致。
“森林式”教育也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相吻合。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打破鸟笼式的小学校,建立森林式的大学校,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森林式”教育提供给了每一个教育对象以尊严、个性、平等的空间。我校数学天才肖伊康傲然起飞的例子颇具有代表性。肖伊康其实没有考上唐山一中,但他在数学上惊人的天赋和近乎疯狂的痴迷打动了我,让我决定破格录取这个“特殊人才”,并为其创造一种得以放飞的环境。2010年他代表中国赴哈萨克斯坦参加第51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斩获金牌,实现了河北省数学国际竞赛金牌零的突破。一中学子不仅关注学习,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实践。在2010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成员,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个高中生代表,就是我校的王蕊同学。在2010年唐山市献计献策活动中,高二学生王怡然凭借论文《关注建立家庭式老年社区的建议》成为全市中学生中唯一的金奖得主。
森林为鸟儿葱茏了绿荫,涵养了水源,汇聚了营养,它为鸟儿准备好一切,包括必需的挫折和创伤。虽然比鸟笼更适合成长,但是森林仍不是鸟儿最后的天堂。注视鸟儿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地方,森林会永远守望鸟儿的幸福,放飞鸟儿的希望。学校就应该是像森林一样的地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和需要的教育。
关注教育多年,有过很多的徘徊与踌躇,执著于“森林式”教育后,我忽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了。 (唐山一中校长 刘长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