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民政部官方网站消息,我国已有10万余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
据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介绍,目前,中国已与美国、西班牙、加拿大、瑞典、法国、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的138个政府部门和收养组织建立了收养合作关系,10多万名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了家庭,享受到养父母关爱。
同日,民政部决定在上海、江苏、湖北、重庆等地试点建立收养评估制度,完善我国的儿童收养政策。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家庭儿童收养件数近年来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态势。去年,全国办理家庭收养登记31424件,比前一年下降9%;其中,中国公民收养登记27579件,外国人收养登记3845件。
愿孩子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路漫漫)
在中国古老传说中,每个人生来就有一个守护神在照应着。西方也有守护天使的神话。人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保护、帮助和关爱。
可是,却有数万个孩子失去了最亲的守护神,漂洋过海,被外国人收养。这些残孤儿童幸而有了洋爸洋妈,改变了悲惨的命运,在洋守护神的呵护下成长。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我们在欣赏和感谢国外朋友对中国孤残儿施爱的同时,更应鼓励中国的孩子尽可能由中国人抚养。当然,收养弃婴是大事,须历经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国家无疑是弃婴最大最好的守护神,民政部门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这是为中国培养下一代的大事,也事关别人对中国的评价与挑剔。
知名记者闾丘露薇有文谈及孤儿问题,说中国GDP都世界第二了,却还有数以万计无人领养的孤儿。中国政府应该尽早制订相关政策,以鼓励国人的收养善举。
企业也应该站出来乐当守护神,不仅是捐款,有实力负道义的企业,还应肩托起社会义务,兴办育婴堂、孤儿院和福利院等,为社会减负。新一代企业家应该关注和投入这个领域,而不仅是把睿智的目光全投在进账多少上。
社会也要营造一个乐善好施的氛围。要通过对慈善投入减税,从国家层面引导人们为慈善事业奉献的新时代价值观。博爱是大爱,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做慈善事业的好人好事,提升其社会地位。
国人最看重血缘关系,除了无法生养、性别歧视原因外,少有人去收养与己无关的孩子,这种认知与西方有差距。社会文明进步到了今天,我们应开放包容,超越宗教、民族、性别和文化背景等,从“这是我们的孩子”的高度去认知,积极领养。既然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给予孩子家庭和爱心,保障孩子有尊严地生活。
人人都应具有慈悲心,多做善事,才是修心的至境。慈善不分富人与穷人,只要有爱心、肯助人,就能支起一片爱的天空。每一个人的点滴参与,就像千山万壑的涓滴之水,最终将汇集成爱的大河奔流。
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士,收养一位弃婴,做孩子的保护神,功德无量,您的生命也会变得深刻和伟大。
为社会更美好和谐,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关爱无国界
陈希国吉林九台,退休公务员
我在民政部门工作十多年,经常遇到弃婴、残疾儿救助以及收养登记等问题。我认为,之所以有“收养”,问题,是因为“养不起”或“不想养”,多数是弃婴,而且大多是先天残疾。民政部门发现后,一是先救助,二是送儿童福利院,三是个人依法收养。曾有环卫工人打电话给我,说是在垃圾箱发现一弃婴。抱回来的男婴眼睛有残疾,后被广东一对夫妇依法领养,据说现在生活得很好。
近日,从民政部官方网站得知,“我国已有10万余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享受到养父母的关爱。”
关爱没有国界。从孤残儿童的角度看,能够得到外国人收养是幸福的。这些没孩子的老外心肠好,福利好,养个残疾孩子自己负担不大。人家愿意这么做,除了极个别有问题的外,总体来看都是善举,值得赞扬和学习。当然我们有一种复杂的心态,中国的孩子被人家抱走了,可能有一些想法。关键是人家那儿富裕,我们这儿经济差,而且人家抱养的多数是有残疾的儿童,这些儿童有了很好的归宿,何乐而不为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友谊的纽带,友好的桥梁。
没有遗弃,就没有收养。被遗弃的很多孩子是有先天疾病的,如果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福利,父母不会轻易遗弃自己的骨肉。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大多数家庭无法承受昂贵的手术费,不得已才遗弃。如果政府多建立有效的基金或制度关怀,免收其手术费用,这个孩子就不会成为弃婴了。
从机制层面看,需要有惩罚机制,对随便遗弃孩子的父母要采取惩罚措施或者入刑,这样才会有效减少弃婴现象。
有爱就有家
斯琴格日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大学生
我国已有10万余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人们都很关心:这些曾经被当作累赘被自己的父母狠心遗弃的孩子,漂洋过海后,在洋父母的家庭里生活得如何呢?虽然有一些小道消息说,外国有些人收养中国残疾孤儿居心不良,可我宁愿相信这个说法只是子虚乌有的谣传。因为我相信,爱心无国界,人间多好人。
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最困难的那3年,3000名上海孤儿生命受到饥饿的威胁。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草原牧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这样,3000名上海孤儿在内蒙古辽阔的牧区,由额吉(蒙古语“母亲”的意思)、阿爸们领养成长。仅在锡林郭勒盟,就有625名上海孤儿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温暖。这些在草原长大的上海孤儿,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为了扶养“国家的孩子”,善良的牧民们付出的不单是心血和爱心。据悉,有的额吉本是未婚,为了来自上海的孩子,她们竟然终身未嫁;而本身已有亲生骨肉的额吉,也毫无保留地将母爱加倍奉献给了上海孤儿。
爱能够超越民族,爱同样也能够跨越国界。现实中许多被遗弃的孩子生下来有先天残疾和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跨国领养也是人类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一项“爱心工程”。虽然,它不是解决弃婴问题的最终途径,却是爱护弃婴的体现。站在残疾孩子的角度看,能够得到异国父母的真情怜爱无疑是幸福的,我们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有了新的父母而深深祝福。
既然现在的世界还不能彻底消灭弃婴现象,也就不要轻视或忽略领养关系。我们鄙视丧失人性的弃婴行为,谴责弃婴父母,同时也赞美用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呵护养育弃婴的领养父母,尤其是跨国界、超血缘的异国父母。记者贺勇整理
家是儿童最大的福利
郭开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
生活中,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在我国,涉外收养走过了30年的历程,已成为促进孤残儿童安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十多万名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了家庭,享受到了养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是儿童最大的福利”理念,对于我国收养孩子的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对未成年子女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收养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没有生理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因此,收养家庭的亲子关系具有特殊性。具体地说,在收养家庭中,养父母在处理与养子女的关系时要注意几点:要加强沟通交流,关注养子女的心理状态和成长细节,使养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要善于发现养子女的优点,注重培养养子女的自尊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形成较强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引导养子女克服自卑心理;对养子女要进行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使养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积极与学校联系,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正确引导交友,合理使用网络,为养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感谢那些养父母
扎西次仁西藏拉萨警察藏族
我工作的单位和拉萨儿童福利院是友邻共建单位。由于工作需要,我常去那里接触那些孩子。他们大多来自西藏农牧民家庭,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部分是由于先天的残疾和疾病,因家庭条件有限而被遗弃的。
我从相关部门获悉,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来这里收养儿童的家庭不胜枚举,不过对国人而言,收养条件较为苛刻。一般情况下,国人收养领养孩子存在这样的心态:带走一个不记事的健康孩子,以便将来养老;而且更倾向于要男孩。但是,目前各地福利院和民间的孤残儿童,无不例外都呈现“三多”趋势:女童多、患先天性疾病者多、伤残者多。这“三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反之,对于不少来中国收养子女的外国夫妇而言,大多没有国人这般挑剔和私心,收养女童的占多数。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还特意收养患有先天疾病或残疾的孩子,带到国外接受治疗和心理康复。
家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就是爱和温暖的代名词。对于收养子女的家庭而言,养父母给予心灵有过阴影甚至创伤、对未来无限期待和憧憬的孩子无私的爱,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一部港剧中的福利院修女说过:“请别用‘缺陷’来形容孩子,他们都是堕入人间、只是放错了位置的天使。”多好的诠释!是的,无论肤色和种族如何,只要能真心为这些孤残孩子撑起一个用责任、爱心和温暖编织的家,给他们无私的爱,即便远在异国他乡,即便长大后成为“香蕉人”,我们也要衷心祝福这些孩子,感谢他们的养父母。
黄自宏整理
生恩不如养恩
梅淑容四川乐山退休工人
我的儿子一直喜欢奥黛丽 赫本和张曼玉,因为她们都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代言人,他自己也因此热衷慈善和儿童事业。
儿子是军人,2008年汶川地震后,经常在震区奔波忙碌。从他带回的照片和视频中,我看到了集中收养地震孤儿的绵阳梓潼儿童福利院,连同之前收养的孤儿,那里的孩子大多带有先天性疾病或是残疾。据介绍,汶川地震最终产生630名地震孤儿,当时有8万多人争着收养,国内外许多家庭和个人都到福利院“选”孩子,不过每当看到和了解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后,很多人的热情都冰冻了。福利院工作人员表示,那些举止,甚至不经意的一个表情和一句话语,都“非常伤害”这些孩子。据悉,截至4年后的今年5月12日,仅有12名孩子被收养。
俗话说,“生恩不如养恩”。对于那些因天灾或人祸变得孤单的孩子而言,如果能遇上一对善良和充满爱心的养父母,无疑是一大幸事。中国有句老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彰显了朴素的博爱思想和胸怀。国内曾有因养子淘气而被养母遣送回原地的闹剧;最近还看到一则新闻:一对多年不育的夫妇收养一个女儿后,意外中年得子,竟冷落了养女……
前不久刚在央视新闻中看到,一批在中国收养孩子的美国家庭,同孩子一起“组团”回中国寻根,感受中国文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刚做了耳廓修复的女童,满脸灿烂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