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12日电 (赵婀娜、贾娜)到2014年,北京市将建设中小学200余所,以应对未来三年小学学龄人口将进入新的高峰期,现有中小学资源总量明显不足的挑战。从而实现全面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常住适龄人口入学需求,未来三年教育人口高峰期平稳过渡的目标。这是《北京市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依据2010年人口普查北京市常住人口各年龄段儿童统计、市人口计生委关于近六年在京出生新生儿统计以及各区县“十二五”规划对入学儿童的预测,经综合分析,到2014年,预计全市小学入学适龄儿童将由2011年的13万人左右增加到18万人左右,小学在校生总量将由68万人左右增加到84万人左右,之后连续几年仍将呈持续增长趋势。
为应对该挑战,北京市将建设中小学200余所,通过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和挖掘现有学校潜力,预计新增学位基本能满足增加的入学需求。同时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基本消除薄弱环节,整体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现代化水平。
根据《行动计划》,北京市还将实施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为全市中小学提供数字化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开展100所左右优质同步课程资源应用的试点学校探索。通过多种传输途径和应用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21个学科、9500节同步课程资源。
北京市还将对校园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到2014年基本完成对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操场、食堂、浴室等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市级将支持区县新建、改扩建345所学校食堂。
《行动计划》还包括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工程。该工程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完善对已审批的民办学校扶持政策。出台解决目前79所未经审批学校的工作方案,确保不再新增。
(人民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