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威廉的行程排得很满。除了在美国南达科他州志愿服务的两周,8月回上海探亲期间,他还将参加沪上一家图书公益组织的爱心活动。
和威廉聊天,轻松又愉快。但他,还是给了我很多冲击。
在赴美读中学前,威廉和许许多多的上海小囡一样,成绩平平,养尊处优。“没有特点和特长”,父母为此无比焦心。
平凡到毫不起眼的孩子,又如何在激烈的升学考试中胜出?当威廉在上海的名牌初中混到初二时,父母一咬牙,把他送去了美国。
就像插班生一样,威廉进入了美国一所寄宿制男校。虽然初到美国英语表达磕磕绊绊,但他融入当地的学校生活,只花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天性开朗的他凭直觉发现一条真理:“全世界男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都是差不多的”。运动、汽车、网络游戏,就靠着这些话题,他很快和室友建立了友谊。
威廉真正察觉到自己“正在过不同的生活”,是他和上海昔日的同窗好友做过交流和比照后得出的结论。
“初二升初三时,我的同学一整年都在复习,就为了中考。”在美国,威廉同样要应对考美国高中的SSAT考试,可他痛苦地告诉在上海的同伴们:“有老师帮你们复习已经很幸福了,在美国学校,根本没有应试训练。”
威廉比在上海求学的同学更忙碌:周末要参加针对SSAT的培训;平时要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好成绩;还要联络老师为自己写推荐信……考上心仪的高中,远非一个考试成绩就能搞定。
“和美国学生比,我的理科成绩不错,但是和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比,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其实是垫底的。”高中里威廉衡量了一下自己各科目的成绩,决定“弃理从文”。
威廉说,比起在实验室当科学家,他更希望今后能读国际关系、传媒等学科,去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游历,做更多实际的事情。
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规划,中学选修的课程要展现出自己的爱好和学术旨趣——这些选择的原理,正是威廉从中学老师那里获得的。他知道,眼下作出的每个具有学术倾向性的选择,都和未来的大学申请息息相关。
在威廉就读的高中,光选修课就有400多门。在选修了西班牙语作为二外后,接下来的这个学期,他计划选修阿拉伯语,以及和这个语言课程配套的中东问题研究等文化选修课。下个学期,他还考虑选修化学或生物医学课。“我化学成绩不错,能上提高班,以后可以学AP课程;生物医学课的内容很有趣,老师会介绍最新的药学知识,帮助我开拓眼界。”
威廉深知,在美国,高分和优秀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丰富的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他辛勤耕耘的另一片田地。哪怕是为老人预定一盒饼干、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募集图书,每件简单的事件里都有书斋中学不到的“知识”。
威廉很直白地告诉我,在美国,大学办学特色鲜明,有的名校青睐学科尖子生,但还有更多学校侧重于学生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我可能不是学科尖子,但我确定我有别人没有的优势。”
相信威廉的父母已经无需再为这个男孩“没有特点”而操心。而我也相信,威廉的案例可以启发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