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相当于小学升初中的优才选拔被称作“11+考试”,其难度令人“闻风丧胆”。只有高分通过考试的孩子才有资格入读教学质量明显高出一筹的文法学校,其他孩子则只能就读普通公立学校或昂贵的私立学校。
英国正在展开教育改革大讨论,11+考试的合理性正是热点议题。
模拟考试难倒成人
这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伦敦东区一间教室内正举行一场特殊的模拟考,应试者是英国教育、文学、学术、媒体界9位知名人士,面前的试卷是专门为10到11岁孩子设计的11+考试“缩水版”。
开考前,《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马特·拉德一脸轻松:自己学历不错,多年从事文字工作,平时爱填“数独”,儿子们都上小学了,难道还考不过一帮11岁的孩子?
难!这是拉德翻开试卷的第一感觉。他花了2分钟才读懂第1题,做到第7题时被彻底难倒。题目要求从“将椅子搬到地毯上” (Move the chair onto thecarpet)这句话所含的两个相邻单词中发现一个4个字母的新单词。Ront?Airo?Ecar?这些答案逐一出现在拉德的脑海,但都不正确。
越往后题目越难,例如第28题:5个孩子年龄为15岁、14岁、13岁、13岁和12岁,哈立德比雨果大2岁,杰克比阿姆里特小2岁,山姆比雨果大,问哪两人同岁?
此时拉德再难淡定,其他应试者书写答案的沙沙声、教室里挂钟的滴答声和背后监考老师的目光都变得令人难以承受。他似乎真的成了个11岁孩子,只想逃离考场。
实际上,拉德承受的压力远不及真正参加11+考试的孩子们。正式考试中,孩子们将参加2轮各50分钟的考试,每轮需完成80道考题。拉德等人则只需参加2轮各30分钟的考试,每轮考试答题50道。
各地11+考试的形式和及格线均有不同。在竞争最激烈的肯特郡,考试由词汇推理、非词汇推理和数学3部分组成。只有答对全部420题中的360道题,才有资格入读文法学校。若想进入最顶尖的学校,则要取得98分以上。
重点学校“僧多粥少”
以难度著称的11+考试并非英国教育体系必考项目,但仍有不少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报名参考,原因在于文法学校非常热门。
文法学校堪称英国公立学校中的重点中学。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孩子自4岁开始即可享受免费公立教育,到11岁左右升入中学时,有普通公立学校和文法学校可供选择。与普通公立学校相比,文法学校在按片区分配生源的基础上有权以11+考试自主招生,因而生源更优秀,教育质量更高。
拉德的母校是肯特郡贾德学校,这所中学当年只有700名学生,校园里有宽敞的球场。30多年来,贾德学校成为附近地区最好的文法学校,连年扩招,生源爆满。如今,全校有1000多名学生,球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建教学楼。每逢招生时节,校长罗伯特·马斯特斯都得绞尽脑汁控制新生人数。
在英国,肯特郡的文法学校甚至普通中学都是最吃香的。由于地理位置邻近,不少伦敦父母迁至肯特郡,以便孩子能够就读当地中学,既可逃避伦敦激烈的入学竞争,又无需缴纳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这导致肯特郡中学教育资源愈发紧张,即使通过11+考试的一些孩子也未必能够顺利入学。
开办更多文法学校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但情况并不简单。
同为公立学校,文法学校颇有“精英摇篮”的嫌疑,被指责有违公立教育的平等精神。英国目前仅存164所文法学校,且几乎全分布在中产阶级社区附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已明令禁止新增文法学校。然而,这反倒助长了家长对文法学校趋之若鹜。
扩建分校引发争议
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肯特郡教育部门宣布将在塞文欧克斯新开一所文法学校“分校”,不料在全国引发激烈讨论。
塞文欧克斯的教育情况相对特殊,是肯特郡唯一没有文法学校的行政区。当地1100名孩子因此只能就读邻近地区的文法学校,每天往返车程3小时。而附近文法学校的门槛也不低,录取率为20%。
在塞文欧克斯建立分校,是当地家长强势游说的结果,也是英国数十年来第一次破例新增文法学校,因此引发的巨大争议可想而知:如何确保不出现第二个塞文欧克斯?其他地区家长游说请求新增学校是否应予同意?
赞同者认为,本来就不应限制文法学校发展,这是因材施教的合理体制。贾德学校校长马斯特斯本人就是文法学校毕业的佼佼者,他说:“我的学生之所以有所收获,是因为与能力相近者一起受教育。”
不少家长对此表示认同,认为有文法学校这种“公立重点中学”可选择是件好事,能够抗衡私立学校毕业生“垄断”社会上层的局面。
反对者则认为,文法学校造成教育资源极度倾斜。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罗森是文法学校的激烈批评者,他说:“一旦建成这种‘优秀中心’,就会吞噬资源、才华和热情。”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争夺教育资源和生源方面,与文法学校毗邻的公立学校确实面临不小压力。
塞文欧克斯的两家公立学校都办不下去,最后合并成立了一所新学校诺尔学校。该校致力提高教学质量,校长玛丽·博伊尔坚决反对在同一地区新建文法学校,担心诺尔学校的处境会更难。
“智商测试”饱受批评
对文法学校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选拔制度:11+考试。这种高难度、近似智商测验的考试被指责是以“聪明”和“愚笨”区分孩子,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长期为11+考试出题的多特里解释,这种题型最有利于甄别孩子“吸收并加工陌生信息的能力”,而普通考试或家庭作业难以反映这种能力,“11岁孩子的词汇推理能力与日后的学术潜力直接挂钩”。
这种解释难以令所有人信服。儿童文学家罗森质疑,怎么可能在11岁就对孩子的潜能定性?“没被选中的孩子感觉自己是末流,这等于告诉大多数人:‘你没通过考试,所以不配接受这种教育。’”
然而,教育界人士仍坚持11+考试是最简单易行的甄别孩子潜能的方法。当然,他们也意识到考试确有改进余地。“这种考试不涉及文学,没有阅读理解,也没有创作性写作,确实令人担忧。”马斯特斯说。
11+考试最大的缺陷或许在于“可培训性”,只要接受一定时间的反复做题培训,就能显著提高考试成绩。但马斯特斯认为,任何考试都存在“可培训性”,如果能够改善试题,11+考试仍值得肯定。
遗憾的是,现实并非如此。11+考试已经在英国衍生出一批培训班,每小时收费50英镑。有些孩子刚满7岁,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物色合适的培训班。
正因如此,英国著名私立中学、惠灵顿学校校长安东尼·塞尔登博士认为,11+考试考的不是孩子们的能力,而是“他们的学校、他们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父母的意愿。”(文/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