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责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的责任需要培养比我们更智慧的下一代,世界形势亟需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拔尖人才。大学中学需要一些智慧和勇气,联手破解教育的难题,是否可以在以下方面作有效突破:
一、引领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主流。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观的取向特征,表现为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的认定,具有定向的功能,使某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决定着道德价值观体系的确立进而指导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近年来,大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总体以社会取向为主,个人取向不占主流,但也有相当比例,且发展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上,具有从传统的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偏移的倾向;表现在对道德价值目标的评价上,从个人需要甚至个人物质需要来评价道德价值,缺乏崇高的道德理想;在对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关心他人的前提和关心他人之后的反馈。高中和大学需要共同用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大学可凭借处于社会和高中的中间的优势,引领高中在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人生发展规划作些尝试。引领了大中学生,就影响了末来,就有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
二、人才培养的方式需要尝试突破。中学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跳舞,最大的弊端不在于压迫学生做作业,而在于把很多知识盖棺定论,学得古板和太死;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习过程,就是为培养专门人才服务,规范性和基础训练性薄弱,教育整体的知识体系对接出现断层,妨碍了有潜力的学生成长,而最终妨碍的,是我们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社会的创造潜力。这需要中学和大学共同加强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需要中学探索更符合学生举需要、个性化需求,有助于特长培养、潜能发挥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强化人才发展的共性即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中学探索规定课程之外的拓展性课程、自主性课程甚至大学的先修课程,大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渗透。
三、形成合力改变教育发展的氛围。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现在承受太大的压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本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应该承担责任转嫁给教育,本不懂教育的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评头品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表明,教育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尊师重教,教育发展的保障是经费充足,教育良好的氛围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各司其职,尤其重要的是,高中校长都是当时本地的社会名流,高校的校长都是有名的教育家,这就是说,高中和高校引导了教育的主流。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高中和高校应当形成合力,拨乱反正,引导教育的主流,更应该引领社会价值观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