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创记录的33.97万,其中自费留学人数达到31.48万。与2010年度相比,增加了5.50万人,增长了19.32%。与此同时,2011年香港12所院校共在内地招收1400余名学生,这些学生几乎都是内地名校的优秀学生。据香港大学透露,2011年港大计划在内地招生300人,但收到了10362份入学申请。最终,港大只录取了291名学生,相当于每36个人中录取一个。被录取的学生中有11名省级状元,6名为市级状元。可以这么说,只要家庭经济允许,内地的大多数家庭都愿意将孩子送出国门或送到香港就读大学。看来,第二次大规模留学潮方兴未艾。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内地的家长和学生在用脚给中国的大学投票,在表达对中国大学教育的不满。中国的大学真的出了问题,而且相当严重。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最关键的当然是体制问题,古德莱德说:“健康的国家才有健康的学校,而不是相反。”大学教育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折射。
要在短期内改变大学的体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并不是说我们的大学可以无所作为,即便是在体制内也有一些事情可以去做的。
面临大学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
今天还有几个大学的老师有“故事”?在教师选聘上要不拘一格,校长要有胆气挑选怪才、专才、偏才担任教师。大学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己的思想和研究的专长,而不要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大学的几年中有关于教师的“故事”。要改变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容忍教师一段时间内不出成果,甚至一辈不出成果,只会教学,教学好的教授一定是好老师。要实行教授委员会治校。
今天还有几个大学本科教育真正重视教学?少数研究型大学应该把研究作为重点,大多数教学型大学应该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教授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不给学生上课的教师怎么能成为教授呢?即便是研究型大学,大一、大二的教学也应该是大学的工作重点。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的研究没有搞好,学术造假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教学上也出了大问题,课堂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这是大学真正的悲哀。
今天还有多少大学真正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要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而自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是这一切的基础,大学要把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放在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大学虽然是学术专家林立的地方,但是不要树立学术权威。学生只有不迷信权威、不迷信铅字,才能有独立的人格。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逆向思维。要培养学生的胆气,学生要勇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授、挑战书本。在学问问题上,普通的大学生,应该和教授平等的对话。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应该培养他们高尚的追求,而不能成为追星族。要把文科类学生的口才、实用写作能力和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培养。
今天的大学课堂还有多少老师的课有魅力,能吸引学生?是要改变教学方式,多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不能把大一、大二变成“高四”、“高五”,要改变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状况,要把平时的课堂讨论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团队合作意识只有在复杂学习如问题解决式学习中才能培养起来。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搭建多种多样的平台。要经常性的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科技创新比赛和各种体育比赛,水平差不多的大学可以举行对抗赛。通过比赛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演讲比赛锻炼的不仅是学生的口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胆气。辩论赛也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去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和关心社会热点,去阅读哲学、美学、社会学、史学等方面的书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好方法。可以在社会上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磨练自己,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学习与实习并重的合作教育而闻名,本科生在课程进行期间都要在相关机构工作以作实习,因此他们的毕业生一直是IBM、北方电讯等大公司追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