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联动的教育系统工程。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普通高中的责任。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2011年5月,南山中学被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一年来,结合高中新课改,我们开启了具有南山中学特色的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之旅。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从办学机制、学生选拔、课程实施、培养模式、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探索和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效途径和办法,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出类拔萃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四川省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路。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第一阶段,在全面贯彻《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基础上,通过课程结构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途径的创新,因地制宜地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特长、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构筑发展的坚实基础,发现、选拔具有拔尖创新潜能和培养潜质的学生;第二阶段,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工作,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促进有创新潜力和志趣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研究能力培养、动手实验技能训练、心理素质提高等,为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摸索总结高中学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提炼出具有示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逐步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尊重学生的成长权利,相信学生的成长潜能,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前提。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在于确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与教师的职责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提供引领、促进与保障的条件,学校与教师的重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
这正是南山中学“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与国家实施新课改所倡导的“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与今天国家所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精神实质高度契合。因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与本校办学理念、高中新课改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奠定学生共同基础与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按照国家和省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各学科必修模块,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为学生学习选修课程提供保障。学校正在拓展原有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开发开设选修课程,使所有学生都能限定选修一些共同修习的课程,同时提供一部分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空间。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资源,补充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在教学组织方面,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课程选修情况组织选修课教学班,实行走班教学。
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我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等实际条件,寻找适合我校实际的学科实施思路和方法,以利开展工作;既积极进取,整体把握,又实事求是,分类推进;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分类规划,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基于此,我们建立了“学术探究型”与“动手技能型”两大类六个分项目,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学术探究型:数、理、化、生、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兴趣班,文学社团——“明轩文学社”;动手技能型:机器人科技创新兴趣班,艺术创意兴趣班,教体结合的网球拔尖人才培训基地。
因地制宜地为“学术探究型”“动手技能型”两大类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特长、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创新素养,以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学校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和智力特点开设一些利于能力拓展、提高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或教练)和成长规划导师,进行全程性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
在“学术探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过程是学生融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确定为一体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同时注重学思结合,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在“动手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设计任务时,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与创新潜能等实际情况来设置动手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