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于人才培养,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思考之一:人才培养的核心——创造性。“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培养杰出人才的核心指向就在于创造性,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扬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要注重学思结合,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要注重扬其所长,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秀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自主成长、快乐学习打好基础。
思考之二:人才培养的方式——灵活性。在《论语·为政》中,子游、子夏分别向孔子问孝,朱熹集注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孔子的因材施教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一要以兴趣激发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上要分层次开展,避免一刀切和齐步走;在课程开设上,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发特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二要以体制建设保障培养的连续性。大的方面要注重体系设计。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人才培养一定要贯穿整个大的教育体系。”小的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教师配备,促使全体教师高标准要求,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工作,使不同特长的学生经过接力传递式的培养达到出类拔萃。
三要以教育开放实现培养的包容性。国家层面,要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学校层面,要融汇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思考之三:人才培养的目的——人本性。《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一是要注意人才培养的自主性。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们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老师必要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使学生自主而主动地发展,主动适应社会。
二是要注意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我们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意志品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全面进步。
三是要注意人才培养的全员性。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条件和环境,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我们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要培养真正的人才,我们就要努力做到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全面发展,注重特长;全员发展,个性成长,致力于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命鲜活。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和全面总结,为这项事业而全心奉献,为这门科学而上下求索,为这门艺术而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