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解读
在今年本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北京五十六中创造了一个“奇迹”:该校参赛的两位老师都获得北京市一等奖,这样的成绩在普通校中十分难得。这是西城区这所普通中学近年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该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之路,不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同时也立足实际,聚焦课堂,培养出了一批有特色的优秀教师群体,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
立足生源实际 聚焦课堂提升质量
对于一所普通中学而言,生源的薄弱和师资队伍的不均衡对学校的发展是不小的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并有效地改变这样的局面,成为梁平捷就任五十六中校长时面临的现状。
在梁校长看来,教学是应该因地制宜的,只要用心做教育,普通校一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梁校长的带领下,五十六中开启了一条普通校创优办学的探索之路。
针对生源状况,五十六中在课堂教学上,推出闭环教学的课堂组织结构,将目标制定进行分层,通过指导训练达成目标、课堂检测进行巩固目标、作业批改反馈目标,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与提升。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普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让电子白板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最大化,学校开展了有关电子白板应用的课题研究,推出一系列电子白板教学示范课,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全市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普通校捧回两个一等奖
生源特点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更加强调教学水平的专业化。五十六中所做的一个转变是不断拓宽对骨干教师的定义。
在梁平捷校长看来,骨干教师不仅局限于有“骨干”称谓的教师,还包括每一个有特色和亮点的教师。
“有些老师教学设计做得好,有些老师抓落实做得好,那我们就给这样的老师机会,让他们介绍自己最突出的亮点。”针对教师容易产生的抱怨心态和信心缺失,梁校长提出承认现状、不甘于现状、勇于超越的自我发展目标,鼓励教师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五十六中的学校干部千方百计地挖掘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即使他们在工作中还有欠缺,也要坚持经常性地鼓励,有针对性地交流、指导,让老师们不断建立自信,持续进步。
面对教师发展的不平衡,学校成立了由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显著的老师组成的“教学顾问团”,他们通过一同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帮扶青年教师及教学薄弱的老师。
针对多层次结构的教师群体,学校推出不同层级的公开课,提出不同类别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展示时,不仅仅要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还要在全体教师会上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教学反思;青年教师的评优课,课后至少要进行三次反思。反思的结果还要在教研组、年级组或青年教师等不同的范围内进行交流。这些方式方法,让教师对自己更加有自信,也更加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今年三月揭晓的北京市高中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名单中,五十六中参赛的两位老师都获得了一等奖,这样的成绩在普通校中十分难得。
■主编手记
“慢功夫”的冲击力
如果你第一次去北京五十六中,比起地图上的标记,寻找校舍的建筑风格是个更有效的办法。在动物园交通枢纽南边,你很容易能发现那处镶嵌米黄色条块的建筑群,流淌着明快的青春活力,呈现出学校今日的崭新面貌。
原来五十六中办学条件一般,2009年的校舍加固工程为这所普通校硬件的“大变脸”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其实五十六中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校园环境,更让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课堂中,呈现在师生的脸上。而这种改变源于梁平捷校长治校、兴校策略的独到思考:以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为中心,以夯实办学基础、发展学校内涵作为工作主线,以激励教师在笑迎挑战中赢得专业发展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学校民族教育的办学特色,使五十六中成为西城区普通校中的特色校。
“普通校教师也能成功,也可以成才。”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和班主任经验、经常“泡”在课堂的梁校长深谙普通校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她以自身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引领着教师提升对职业的认识水平,借助民族团结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两大抓手,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观念,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每个有特点的教师搭建展现自我、分享教育智慧的舞台。
课堂教学关注“真问题、真思考、真突破、真提高”;学校教育需要“硬功夫、慢功夫,非扎扎实实地做不可。”在教学一线锻炼成长起来的梁校长是教育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听课评课几乎成为她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五十六中的老师们打心里头佩服梁校长的评课,因为评得到位,而且给了不少管用的高招。
教师们的自信和心气有了,学校的校风好了,孩子们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今天这所普通的中学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确不简单。当然,初中毕业生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高中毕业生“低进高出”的表现自然属于变化的应有之义。
五十六的特色之路值得琢磨。这所不普通的普通校,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罗德宏
“民族团结教育”特色 三十年始终坚持
作为一所“非民族”学校的普通校,五十六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民族团结教育多年来一直继承下来,并逐步成为学校的传统。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是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起步的,经历了从活动到课堂,从学校到社区,从市区到全国的发展过程。现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
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课程为载体,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落实三级课程体系,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调、互补,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如何将学校的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来,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成为构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五十六中作为“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学校深入探讨新课改,不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在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对教研组有明确的要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确定专题研讨的时间,分解任务落实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责任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丰富课余生活 注重活动育人
在五十六中,有一群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的学生。
学校每年举办的传统科技节、艺术节、合唱节、科技论坛、运动会、拓展活动等,吸引着学生踊跃参加,为学生培养兴趣,增长见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们尽显自己的才华。
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如北京天文馆、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等开展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一直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让一些同学找到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学校还开展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提高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探究意识和鉴别能力。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们展现出他们身上厚实的国学素养;合唱团、篮球队更是学生最喜爱展现自己的舞台。
在五十六中,班级、校级合唱团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合唱团的队员中,有些在入团前,没有任何声乐基础。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训练下,在北京市学生艺术节合唱展演中荣获一、二等奖。让不少学生看到了自己“艺术的一面”。这些合唱团的同学,在唱歌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学习成绩也并没有被落下。用梁校长的话说,“单纯的看那只是唱歌,但其实却是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升”。
晨报实习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