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4时30分,(江苏)南京市建邺区兆园社区一间由会议室改造的教室传出琅琅颂诗声——63岁的刘抗美老师正带着8个孩子颂读古诗《泊船瓜州》。教室门口挂着一个四方牌子,上书:“国艺放学来吧”。
别小看这间小小的“教室”,它为8个双职工家庭解除了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管的困扰。与此同时,更多的家长还在为“四点半难题”挠头。
“减负”减出“四点半”
这家“国艺放学来吧”,家长们称之为“四点半学校”,是由兆园社区与南京钟山昆歌昆艺发展中心、晓庄第一实验小学联合创办的。
记者看到,这间约30平方米的教室内,一台电脑,一台空调,外加十余张桌椅。“这些设施和场地都由兆园社区免费提供,我们只负责照看放学后家长还没下班的孩子,同时向他们普及一些传统国学文化。”刘抗美说。
“放学来吧”的创办,源自教育部门的一纸规定。据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李万青介绍,为减轻学生负担,教育主管部门严格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因此,下午三四点钟孩子必须离校。
父母没下班,学生放学后往哪里去?在这段时间里,有的孩子一个人回到家写作业,有的跟小伙伴们四处闲逛,或者钻进网吧打游戏。“监护真空”让家长伤透脑筋。家住南京市成贤街的魏芸女士就因孩子放学后没人照看,才辞去工作,当上了“专职妈妈”。徐州市泉山区文教体局副书记张广建告诉记者,目前处于“四点半”监护真空状态的孩子不在少数,甚至能占到社区孩子近一半。
“四点半学校”等于课外辅导班?
记者了解到,继南京建邺区之后,浦口区烈士塔社区、京新社区均成立了“四点半学校”。而在外地,徐州市泉山区纺西社区、云龙区阳光花园社区、南通市崇川区姚港社区等,针对“四点半空档”的各类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这些“四点半学校”办得如何?
在南京江宁区一电子企业打工的安徽人肖定远告诉记者,在他租住的小区里,就有一个“四点半学校”,其实就是几位老头老太办的一个家庭辅导站。“去了几次,孩子就不愿意去了。在那里就是写作业,看电视。孩子想出来玩,他们不让,怕出事情。”
据了解,多数“四点半学校”是依托社区设立,而从业人员多是兼职。李万青对此表示担忧:“目前这类学校对孩子的托管多以老人为主,多数就是简单地看管,孩子不乐意,但也没办法。”
更让人担心的是,不少“四点半学校”演变成变相补课,这与教育部门缩短学生在校时间的初衷南辕北辙。
南京拉萨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冬(化名)告诉记者,他每天放学后都要去附近的一家学校上课,“学的都是‘奥数’‘奥英’,学校作业就已经不少了,再学这个,烦死了!”
不能只想着把孩子“圈住”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扬生认为,现在的“四点半学校”仅仅解决了把孩子“圈住”的问题,但“圈住”的同时,应该让它更精彩些。他说,“孩子白天上了大半天课,晚上回家还要做作业。所以四点半这个空间很有必要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要让他们从一个课堂进入另一个课堂。”
徐州市泉山区纺西社区的“四点半学校”,就是一个 “快乐驿站”,这里开设了传统文化、音乐课堂、美术剪纸、学做家务、趣味外语等七彩课堂。孙光珍老师告诉记者,除了上课,孩子们还可以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耍,打乒乓球、羽毛球。
而在南京的“国艺放学来吧”,记者看到一张别具特色的课程表:周一:昆歌昆曲教唱;周二,捏面人;周三,《山海经》神话故事;周四,书法;周五,古典诗词。
南京晓庄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男生黄铮的妈妈对记者说,“四点半空档”虽然只有一两个小时,但孩子的活动空间很大,不一定非要把孩子禁锢在一个小屋子里。希望除曲艺、阅读、游戏等常见形式外,还可以考虑让孩子亲近自然,“还孩子一个精彩‘四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