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以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都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美国早在1942年就设立了面向全美中学生的西屋科学天才奖,授奖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方面。该奖不同于考试形式的竞赛,注重创新与实践,大大促进了美国高中生、大学生的科研热情,许多获奖者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得主中有5位后来成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27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也已经开展了20多年,面向全国的中小学生,推动了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为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过我国青少年科技方面竞赛的影响力和水平与五大学科的奥赛相比,还是相去甚远。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比较中外奥数选手时说,国外选手是因为好玩才去参赛,完全是业余选手。而内地则把学生训练成专业的考试选手,而不是通才。“这是病态的,我想改变。”为此,丘成桐于2008年发起了第一个面向全球华裔中学生的数学奖“丘成桐数学奖”,形式是“研究项目”而非“重复别人做过的题目”。
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我国青少年物理学方面“研究项目”的影响程度以及水平究竟如何呢?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统计,近两年129个一等奖项目中只有2~3项是以物理学为题材的作品,而农业、生物、天文、地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作品占据了主流。
另一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赛事是国际中学生物理研究项目竞赛,即“启步诺贝尔物理奖”(First Step To Nobel PrizeIn Physics,简称FS)。该项目1992年设立,由波兰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组织发起,它是与国际物理奥赛(IPhO)互为补充的研究项目竞赛。每年有二、三十个国家的选手参赛。在前十八届比赛中(2010年发布的统计数字)曾经获奖的国家有23个,而我国直到2009年第十九届比赛中才突破了这个比赛中“零”的纪录,参赛作品数量也远远低于印度、土耳其、伊朗、约旦等国。虽然一两项赛事的结果不可能完整地反映基础物理教育的现实,至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国际物理奥赛(IPhO)考察的是系统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而物理研究项目竞赛(FS)旨在激励科研创新意识与精神,两者都是未来科学领袖必备的素质,我们在这两者之间明显地偏向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针对现状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丘成桐数学奖”的诞生,正是对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物理研究项目竞赛的开展也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了。
IYPT(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s’ Tournamen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又称物理世界杯。由大学组织实施、中学生参与,是一项以团队合作研究、以辩论形式比赛的物理竞赛。国际组织委员会(IOC)制定开放性的17个物理问题,提前一年公布。3-5人的参赛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研究题目,就基本知识、理论分析、实验方案、结果讨论等以辩论形式进行比赛;竞赛语言:英语。有兴趣的学校请积极关注,参考官网。
参与FS比赛的海报等信息在官网发布:www.ifpan.edu.pl/firststep
IYPT官网:www.iypt.org
IYPT中国国家队选拔(面向高中生):physics.nankai.edu.cn/iy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