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学校的操场变成了水泥地。马上要上五年级的张福钰说,原来的操场是泥土地,一下雨,满脚都是泥,体育课都没法上。
余朝东也很高兴,从教30多年来,这大概是他任教学校里最好的教学楼。站在三楼的走廊上,他一边比划一边给记者介绍:围墙原来是12分墙,现在变成了24分墙;操场边上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景观带,很漂亮。
“再多两个老师就好了”
“硬件好了,也许能留住更多的老师。”余朝东说,学校里总共只有10位老师,除了他之外,目前学校里教书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才待了4年。县里规定,教师上山后必须教满5年,但5年时限一到,老师们就纷纷通过考调下山去了。“过去年轻老师的抱怨更多,生活条件差、没有青菜吃、连冰箱都没有……这两年添了冰箱,条件还好一些了。”不过,学校里以年轻女老师居多,“谈恋爱都没地方谈”,所以,每年教师都会变动两三个,有时甚至是三四个。
在田垱小学,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只有十来个人,是真正的“小班教学”。但师资却依然紧张,每个老师都要同时兼任几门课。余朝东自己,除了教本专业数学,还要教五六年级的语文以及音乐和美术。
“如果能再多两个老师就好了!尤其是英语和科学,很缺专职老师。”谈话中,余朝东几次表达出对师资的渴望。
“孩子都跟父母进城了”
余朝东并不是田垱村人。2006年,他从家乡的梧溪小学——一所现在已经被撤并的小学来到田垱小学当校长,一干就是六年。六年来,他亲眼见证了生源一年比一年少的局面。
“六年级16个人,五年级13个,四年级12个,三年级11个,二年级8个,一年级10个,总共70个。”说起学生数,余朝东了如指掌。不过,六年级的16个孩子已经毕业,而根据之前的摸底调查,今年秋季的一年级新生只有9个人。开学后,全校学生总共63人,只比城里学校一个班的人数多一点。
田垱小学的划片范围,包括田垱村以及周边金田村、延洋村,最鼎盛时,学校一度有200多名学生。不过,这些年来,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家里有老人的,孩子可能还会留下来上学,没有老人的,父母都把孩子带进城去了。”
C 晋安区宦溪镇捷坂小学:为一条跑道发愁的校长
8月20日,是福州晋安区宦溪镇镇政府通知全镇学龄儿童小学报名的日子,然而这一天,没有一人前往宦溪捷坂小学报名。在捷坂小学当了十年校长,危苏舞对这一现状已经习惯了,“城里的小学报名,往往是家长挤‘破’了头,农村小学的报名就形同虚设,不到开学的最后一刻,就没有家长前来报名。”
生源是校长心中的石头
8月24日,在“天秤”台风的影响下,宦溪大雨滂沱,开学前的捷坂小学也进入了校安工程——加固教学楼的最后阶段。在雨中,危苏舞指着装修一新的教学,却透露出丝丝无奈,“相比越建越好的教学楼,学生却越来越少,都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2011年,宦溪捷坂小学学生数量为80人,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每个班级12人左右。
危苏舞介绍,宦溪镇原有20多所小学,捷坂小学是近年来宦溪镇撤并校后仅存的4所小学之一。捷坂小学位于宦溪镇中心村,镇里共7个行政村的孩子在这所小学上学。
捷坂小学建于上世纪60年代。学校现存的两座教学楼,其中一座已被鉴定为危房无法使用,另一座是如今在加固中的教学楼,这座四层高的楼建于1992年。
对于生源的减少,危苏舞表示分水岭就在2000年,“上世纪90年代初,捷坂小学生源最多时有四五百人,老师有20多人;到了2002年,学生大约200多人,比最鼎盛的时期少了一半。”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宦溪中心小学池希强校长的认同。池校长也曾在捷坂小学当过5年的语文老师,他说,生源外流是如今的大趋势,生源数量及质量,都是校长们心里的一块石头。
宦溪镇中心村村委会主任危伙财表示,近年来,村里的劳壮力量都去城里务工了,留下来的孩子越来越少,加上村里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造成了小学生源减少。
教师们都是“万金油”
开学就要上四年级的连欣欣是班长,她班上有13个同学。要开学了,连欣欣有两个愿望——多一些同学,多一些好朋友;多一些老师,多学到一些东西。
连欣欣说,三年级时,她的语文老师兼教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科技课,数学老师兼教地方和科学课……几乎所有的主科老师都兼上副科,而老师们上副科课时,几乎都是照本宣科,少有活动和实验。
美、音、体、科等技能课专任老师不足,正是困扰危苏舞的问题之一。危苏舞介绍,学校如今共有在编老师10人,所有的老师都是“万金油”,什么课都要上、都要会上。在这种情况下,副科要开齐开足并且保证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的老师全部是大专及以上文凭,但对于技能课,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受过任何技能课的专业培训。”危苏舞说。
这样的现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不少负担,老师们除了要应对主科教学,还要做副科科目的备课、改作业等相关工作。
期待民间力量的关注
捷坂小学至今仍有一块近1200平方米的空地,泥泞不堪,荒草丛生。当了十年校长的危苏舞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改造这块荒地,给孩子们建一条像样的跑道。
“每年开学,孩子们都要自己到这片荒地上拔草、修整,这片荒地其实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玩耍天地,但是一下雨,水洼、泥巴一堆,这块地就废了。”然而,危苏舞的这个愿望也碰到了现实的尴尬——生源少,政府给小学投入的经费,不可能达到修建一个跑道的标准。
危苏舞说,很多时候他都在想,除了政府拨款,如果还有一些民间的力量能更多地关注到农村小学该有多好。国外有很多企业、校友给自己的小学母校捐资助学,但在国内,似乎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自己曾就读的小学。
“不能说农村校没有得到关注和发展。”危苏舞说,如今学校也有藏书近5000册的图书室,也有供孩子们学习的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学等方案也都纳入了规划,“但面对越来越少的生源,以及难以改变的教学顽疾,农村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手记
农村学校生存面临四大困境
2001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撤点并校”。据教育部有关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初中校减少了六分之一,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过去几年里,我省共撤并农村中小学校点4000多个。
2011年以来,随着校车事故的频发,从传统媒体到网络,一场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反思开始蔓延。教育部也发文明确指出,在条件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布局调整。可以说,全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见解:农村中小学不能随意撤点并校,而是应该保留!
然而,在走访了我省三处的农村中小学之后,我们发现,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依然举步维艰。农村劳动力外移、农村中小学生源逐步减少是布局调整的根本原因。但在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中,生源减少仍是头号“困境”。曾几何时,农村学校的教室里也曾坐满了孩子,但如今,一个班二三十名学生甚至更少成为家常便饭。
师资的缺乏,是农村校发展的另一大困境。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不缺编,甚至是以超编为主。但因为生源少、小班化,普遍存在着教师“超编缺人”的尴尬境地。因为超编,新鲜老师补充不进来,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又留不住。前几年各地都有老师进城招考,农村优秀老师纷纷通过这一渠道“跳出农门”。
由于生源少,很多农村校办公经费捉襟见肘,仪器设备无法添置;由于生源少,政府在投入农村校时担心造成设施浪费,不敢过大投入。于是,硬件不足成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又一个困境。
与硬件不足相对应的,则是一部分建得很漂亮的农村校,因为生源减少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福清市沙浦镇的林英小学,是华侨捐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村小,可容纳近千名学生,但现在,这所小学在校生不到300人,学校空有漂亮的外表,却无法让更多的孩子在校园里奔跑。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