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前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看法主要集中于中学、大学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作为一名从县级中学考入南京大学的学生,我经历了难忘的三年高中生活以及高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进入大学之后,我个人感觉大学的课堂除了气氛宽松一些之外,基本的模式和高中一样: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下课之后消化书本上的内容,考试的时候再将自己的所记忆、理解的内容写在试卷就好了。我不否认这种模式存在的合理性,毕竟知识就是在这样的讲授、记录之中才得以传承,但是我们仔细去考量这种模式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在这里面永远一个被动的角色,他们的主动性仅仅体现在愿不愿意去听、去理解。我觉得这种模式有两个弊端,一个是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让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创新,这样就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很多的工作都必须要是原创性的,这就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与非凡的创造力;而我们学生如果在中学和本科的课堂中学会的只是记录与理解,而忽视去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我觉得对于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我建议在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知识,也要多留一些自由空间给学生自己去发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创新能力。我在学期修了一门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任课教师李爱东教授就布置了几个开放性的课题,让我们自己分组、选题、查找资料、形成观点,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我觉得这种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独立地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