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即“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播事实和技能,而且要造就完人。”所谓“完人”就是有修养的人,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内涵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身独立思考,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韩寒与方舟子之战愈演愈烈之时,不管是支持哪一方,我们是否看到韩寒所代表的公民精神、悲悯情怀、理想追求反映了在这个矛盾激荡的时代,大多数人民最深切的焦虑与心声?我们是否又看到方舟子所代表的针对“偶像韩寒”的勇敢质疑,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真相、诚信、道德重建的迫切呼唤?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问题太大了,不是大学生应该关注的,那我们来看看美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家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考察的是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在参加GRE考试时,大部分中国考生可以在笔试部分拿到较高的分数,因为这只需要我们坚持背单词,这也正是中国考生所擅长的。然而机试—作文部分,却是我们的软肋,因为除了要求很快的打字速度,还要求考生对历史、政治、科技、社会道德、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举几个比较典型的题目:科技使人们更亲近了还是更疏远了?法律应该是固定僵化的还是因时间、环境、地点的不同而灵活?一个英明的政治领导者应不应该完全诚实?这样要求独立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批判的思维来分析进而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让许多中国学生一筹莫展。
我大四上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交换期间经常会被美国学生身上所散发出的批判性思维惊叹到。课堂上,老师随时有可能被同学的提问打断;每节课后的office hour,同学们都是争先恐后的和教授探讨问题;学生自发组织游行反对学校涨学费、支持“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学生遭到校园警察的胡椒水喷洒后,便组织更大规模的游行集会、罢课活动,最终校方不得不向学生道歉,辞退相关责任人。
温家宝总理说:“大学的灵魂重在精神与风格,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给予学生一个价值体系,一个标准,一整套想法—而不是为一个具体工作培养万千学子。我国目前这种以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教育在现实中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而,破除传统教育中对“权威”的迷信和膜拜,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墨守成规,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真正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