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学生把学习作为一个负担,至少是一个压力?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考上大学、考取名校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唯一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同时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学生们只能够拼命地看书、机械地做题。一旦达到了他们的目标-顺利进入大学,加上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很多人就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结果,为数不少的学生特别是进入名校的学生满足于60分,有些甚至大量课程不及格,被迫退学或者拿不到毕业文凭大学。究其根源,是学生从小在“要我学”的环境中成长。一方面,学习是为老师、为家长、为学校争光,另一方面,很少有人了解除了数理化外还有哪些知识或专业。从学生高考志愿咨询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现象。很多学生选择物理、化学或者数学(最多包括计算机、电子、生物),原因很简单,他们只学这几门课,因此知道的所谓专业也就局限于此,而这些课程确实“枯燥无味”,难免使他们觉得学习完全是一个负担。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学习与自己将来的人生有什么关联?社会上有哪些职业(专业)?将来自己想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怎么才能干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对学习有渴望的心情,把学习的压力变成动力,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避免一旦没有人监督就完全放松的情况发生。
为此,建议中学阶段开始,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可以请不同专业的大学老师进行专业、行业、职业的科普,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深入企业、高校、社区调研,从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让他们自己切身体会知识的主要,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