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最终共同为国家培养栋梁。然而在当今社会,不少中学生升入大学后,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由中学的“精讲多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变为大学的“精讲专学”创新式教学方式;由中学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大学的自主型学习方式等。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存在的差异,值得我们中学和大学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1.教学目的不同:大学教育要求学生要掌握专门的技能,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中学阶段,学生只是在学习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升学做准备。
启示:中学教育应改革单一的应试制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大学教育在学生初入学阶段也应有一定知识和管理上的衔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不至于一开始便不知所措。
2.学习过程不同:大学学习专业性很强,课程都围绕一个中心,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此外,还有大量的实验课,专题讲座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是在各学科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一些固定的课程,学生在兴趣上的选择微乎其微。
启示:中学教育应多给学生提供主动动手、动脑的机会,如开设一些大学先修课程,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殊兴趣。所以高等学校可以提前走进中学校园,帮助发掘和普及中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殊兴趣。
3.学习方式和方法不同:大学课堂,老师只讲重点,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甚至有些知识需要自学,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中学学习期间,学生依赖性较强,所有的知识重点都集中在考试考查内容里,且等待老师讲解。
启示:中学课堂,教师应注重“精讲多练”,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创新性地学习。大学教育前期,应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平稳度过适应期,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考核方式不同:大学采用“学分制”,学生学习课程还有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分,课程设置较为灵活。中学的学习课本由地区教育部门统一规定,学生和学校基本没有可选择的余地,且注重应试成绩。
启示:中学教育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多种考查制度,并注重各门学科的重要性,应淡化“主科”与“副科”之分。
5.建议支持有条件的中学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