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开放第二批共12所中小学的体育设施,让其他城市市民“眼红”。“虽然政府有规定,可我们连云港东部城区就没几所学校开放。晚上让我们进去跑跑步,学校的跑道也不会坏吧?”4月18日,网友“日子散散”在天涯网络论坛发帖抱怨,引来一片呼应。
据了解,我省目前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中小学有2000多所,仅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20%,大部分中小学还面临“开还是不开”的纠结。
“对外开放”顾虑不少
每天早晚,走进常州怀德苑小学锻炼的居民络绎不绝。“有快走的,有跑步的,200米的塑胶跑道上全是人,还有打羽毛球的。”校长彭自强在操场边说。
怀德苑小学于2008年列入常州市首批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名单后,接待周边居民锻炼人次累计超过65万人次。彭自强说:“最初师生也有不满,比如厕所被弄得一塌糊涂。经过对居民的引导、加大保洁和保安力度之后,现已形成良性循环。”
更多的学校想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对记者直言:“开放后,出了事情谁负责?”他还算了一下账:就算只开放3个乒乓球桌、2个羽毛球场地和2个篮球场,学校一年要为此投入管理、维修费用不少于1万元。
无锡六成以上标准体育场馆分布在各个学校。2008年,该市教育部门公开承诺,先后向社会开放115所学校的体育设施,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有些学校开放了一段时间就重新关闭了,有些则根本没有开放。
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江海林对记者说,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我省各地普遍遭遇“三难”:一是责任主体不明确,“体育器材的维护、工作人员的聘请和管理应归哪一方管?如果市民在锻炼中出了事故,责任落到谁头上?如果有人在校园打架、斗殴,责任由谁来担?”二是运营制度不完善,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成本由谁“埋单”?三是存在校园安全问题,不少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是混在一起的,开放以后给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校园健身让百姓受益
“早晚想锻炼,但公园、体育馆离得远,小区空地几乎成了停车场,校园真是个好去处。”常州新北区河海新村的居民马卫国由衷地说。
到2015年我省将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是其中一大亮点,在全国也是率先之举。
连云港海州实验中学是花园式校园,眼下正是树木吐绿、万花怒放之时,每到双休日,附近居民都喜欢到校园里健身休息,学校的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免费开放。副校长史春林告诉记者,曾经有人想承包乒乓球和羽毛球馆,考虑到大家使用方便,学校就没答应。
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臧雷认为,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可实现资源共享,老百姓无疑很欢迎。目前城市里的中小学基本上都普及了塑胶跑道,除了学生做操、跑步,利用率很低,日晒雨淋的很快也就老化了,很可惜。对社会开放,关键是配套管理要跟上,对造成体育设施损坏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学校也可以适当收费,用以加强管理、维护设备。
具备条件的学校先行有序开放
明确校园开放后的安全责任,是进一步推进开放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16日,记者采访常州北郊中学时看到,该校正用铁丝网护栏将教学区与运动区隔离,随后将在运动区开一扇门供居民锻炼时出入。改造资金从当地体育彩票地方留成资金中支出,减轻了学校负担。
记者了解到,目前省体育、教育部门已经改变了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推进方式和理念,最重要的是“条件前置”:从原先的“提倡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到现在的“让具有开放条件的学校先行”。省教育厅体卫艺教育处处长杜伟明确表示:“教学区与运动区如没有分隔开,就属于条件不具备,不适合开放。”
“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也不是对所有人开放。”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教育处处长甘亦农对记者说,该市明确规定一个“前置条件”:由学校联合居委会和派出所向周边居民发放校园健身卡,凭卡进校锻炼。“由熟悉情况的人审查资格,这样既满足周边居民健身意愿,又能保障校园安全。”
维护和管理成本得到消化,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才能长期可持续,各地为此尝试了一些新做法。无锡、常州对开放体育设施的中小学均有补贴,其中常州财政一年一所学校补贴3万元;宜兴则是由乡镇出资改建“硬件”移交学校使用,增加的保安、保洁人员也由乡镇或居委会出资聘请。省教育、体育部门有关人士呼吁:把中小学体育设施开放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全省应尽快统一出台相应配套政策。(记者 唐传虎 程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