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发现男孩子在小学阶段相对于女孩子来说,往往会更多地表现出软弱、胆小、独立性差。”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孙琳说,在先行的“女生课堂”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男生课堂”课程,目前已初具形态。
“父子大课堂”是该校“男生课堂”的形式之一。学校每年会根据各年级的目标要求,把男生的父亲们请到课堂来,师生、同伴、父子共同探讨男生成长话题。五年级的主题是“我是男生,我独立”,邀请了长征医院医学博士为全体男生和家长上了一堂男孩青春期生理课。大家一起讨论逆反现象、挑战自我,以及如何培养自我管理、诚实乐观等方面品质,从而让男生和家长明确男子汉行为是可以习得的,男子汉的特质是可以培养的。
又如,四年级的主题是“我是男生,我做情绪的小主人”。课堂上,小陈同学的爸爸展现了身为男人、父亲和儿子等多重身份,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其他父亲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有的交流自己用“谈心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的表示在知道错怪孩子后会及时道歉。
该课程的设计者与实践者、闸北三中心小学的陈来秀老师感慨地说,一堂80分钟的男生课,让孩子感动,更让几位父亲有些许惭愧。如果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放手给妈妈,等孩子长大了父亲再去弥补,孩子可能已经不再需要这份迟到的“父爱”了。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