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继君 见习记者 黄子珂 贾红玉)本报4月9日头版《儿歌变“灰”了, 童年扭曲了》刊发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表示:“我们渴望新儿歌,媒体应为新儿歌的创作征集鼓与呼。”“太好了!太应该了!太正确了!太及时了!”昨日上午10∶00,山东省临沂市孟庆平先生致电记者,用四个“太”字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
从4月9日到4月10日中午,该报道已经有人民网、新浪网、中国广播网、大河网等各大门户网站转载。
作为六年级孩子的父亲,孟庆平经常能听到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唱的灰色儿歌,“无法禁止他唱,只能引导孩子唱好的,但又难以找到孩子喜欢的好儿歌。看到贵报刊登的《儿歌变“灰”了,童年扭曲了》这篇新闻,让我看到希望。希望你们能够出面组织征集一批好的、新的儿歌。”
作为新儿歌演唱的主体,小学生们也对本报的报道给予充分关注和支持。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六年级学生悠悠告诉记者:“灰色儿歌都是虚幻的,很没劲。如果报社征集新儿歌,我愿意以小动物为主题写一首,支持你们。”来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银河小学六年级学生贾玲玉表达了与悠悠相似的观点,“现在很多儿歌说教味浓,很多还需要刻意地去背诵,缺乏童趣。”
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小学的郑妃从网上看到了本篇文章,“我觉得你们的报道和征集活动很有意义。”郑老师说,“优美、健康、励志的儿歌会给孩子们很多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比强硬灌输要好。”天津市塘沽区胡家园小学教师张扬也对本报报道的观点给予大力支持,并期待本报联合媒体迅速开展征集活动,并愿意组织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师生积极参与。
北京市延庆县第一小学德育主任刘峥表示,揭示灰色儿歌现象,非常符合现在社会需求,《儿歌变“灰”了,童年扭曲了》一文可谓是切中时弊。新儿歌征集,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好的审美教育,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
新童谣缘何传唱不开
□本报记者 郑欣
“现在的童谣都太幼稚了,都是什么花啊、草的,旋律也没劲,我不喜欢。”刚满10岁的丰台区新发地小学三年级学生孟凯(化名)“老成”地告诉记者,他喜欢旋律轻松、欢快、最好带点劲爆的儿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力度开发推广新童谣,但学生不喜欢,家长找不到、老师不好教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都公开征集新童谣,并将新童谣编辑成册,公开发行。在卓越亚马逊网站,记者搜索关键词“新童谣”,出现的图书音像制品就有逾百种。
面对如此“繁荣”的童谣市场,记者调查发现,很多人却说不出一首新童谣。在海淀区学院路小学门口,正在等孩子放学的家长方薇介绍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哼唱的大多是流行歌曲。“我也试图教孩子唱一些新童谣,但是跑了好几家图书音像的商店,发现有大多是‘新瓶装旧酒’,优秀的新作品太少了。”
西城区宣师一附小学生家长刘向阳说:“提起我们小时候的童谣,那简直就是信手拈来,《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白又白》、《数鸭子》……而现在的小孩在唱什么新童谣,我还真是想不起来。”
在丰台某小区门口,带孙子遛弯的孙鹏飞老人接受了记者采访:“曾听孙子唱过新童谣,但是说教味太重,不好听,也不好记。”孙鹏飞的话引起了在场其他家长的共鸣,邢秀莲老人表示:“我孙女从学校里学的新童谣,好多都有政策、和谐、经济腾飞什么的,这些小孩哪懂啊,学了也记不住。”
面对家长们对新童谣的“失望”,许多一线音乐老师表示很无奈,“我们已经尽力将新童谣教给孩子们,但他们的表现总是兴趣缺缺,不如对流行歌曲的兴趣大。”海淀区育鹰小学音乐教师田甜坦言,现在的很多童谣多以说教类为主,政治意味浓,词本偏离孩子生活,旋律上也不像传统童谣那样非常容易上口,“孩子们不喜欢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老师、家长们反映,缺少传播渠道是新童谣传唱度低的另一重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电视台的儿童频道多以播放动画片为主,多数电台的儿童节目也所剩无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导分析认为,收视率、收听率是电视台、电台的命脉,儿童市场毕竟有限,即便保留儿童节目,也多以讲故事为主,“现在的童谣,小孩不爱听,我们何必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