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该基金会2010年5月启动的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该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代表课题组建议,今后中国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学生营养干预的投入,给所有贫困生提供营养餐。因此,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680个试点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每人每天按3元的标准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其中中央财政负担160亿元。
在实践中,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还有成功的案例。2007年该基金会在广西都安启动营养改善试验项目中,基金会募资为试点小学建食堂、请厨师,孩子们在吃了两年的“营养餐”之后,相比之前的学生,平均身高增高了1.4厘米。
“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在当地购买蔬菜,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率。”卢迈对早报记者表示,在广西都安县一个村里,因为没有大批量的规模当地农民不种菜,后来他们制定了“营养餐改善计划”的采购方针,和农民签合同,由农民就种菜,很快就把当地的农业就带起来了。“我们假定中央这160亿,50%实行就地采购就会变成80亿农民的收入,这比你给他别的补贴更好。”
“在供餐方式上,我们就强调要建食堂、建厨房。”卢迈表示,托餐也好,企业供餐也好,或者是购买一些食品,都不是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农村雇个人,最好是家长,他们对学生一般比企业更负责,给孩子们做饭,用的东西都是本村本地的,增加本地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增加了本地的就业,这是一举多得的事。
贵州省也加强了学校食堂建设的力度。据邹联克介绍,该省目前已建了9961座食堂,主要是针对寄宿制学生,因此有的食堂规模还比较小,现在增加了非寄宿制学生的营养餐问题,乡镇就面临新建食堂和扩建食堂的计划,其中这部分补助资金也在陆续安排。
针对实施营养餐过程中的问题,邹联克表示,该省的“营养餐改善计划”今年3月才刚启动,作为主管机构和各级政府也处于摸索管理和获得经验的过程。“如何利用好这三块钱,各个县要在政府的统筹下,教育粮食部门要加强协作,来实行粮油肉类和蛋禽大宗物资的统一采购和统一配给,蔬菜等新鲜食品就地取材,努力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食品,使三块钱最大程度地吃进学生的嘴里。”
新问题:
建食堂的资金缺口
然而,“营养改善计划”的具体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今年3月29日,织金县八步镇小学生食用“营养早餐”后身体不适事件,虽被市县定性为“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但这个解释并不能掩盖在营养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暴露出了更多的诸如准备匆忙、招标混乱、供货随意等疑问,甚至有些行为可能已涉嫌犯罪。
而在贵州省政府和专家眼里,被认为更好的“食堂供餐”模式,在贵州省,实施起来依然是困难重重。
据周忆江介绍,去年,贵州省政府下拨了6亿元专门用于对学校食堂的建设资金,但在落实时,还存在资金缺口。
他说,去年是按一平方米500元的资金下拨给各个县,各县同时还需要配一平方米500元以上的资金才可以真正建好食堂,有财政困难的县就没有完全建起来。
周忆江表示,八小就是一个例子,因没有建食堂,通过过渡性临时性的“企业供餐”来实行营养餐计划,学校在出事的第二天,用砖头垒了几个灶台,给学生提供简餐,条件非常艰苦。“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在春季开学就要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在这样的条件下,尽管很多学校条件不具备,只好采取临时性措施。”
八步镇纪委书记王子铭告诉早报记者,该省去年的生产总值是17亿元,其中在教育资金方面拿出了3亿元,在中央启动“营养餐改善计划”前期,能短时间高效率地让孩子们吃上营养餐,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企业供餐,但现在出了事,食堂建设投入肯定要加大,起码需要增加2亿元的教育投入资金。
周忆江则介绍,根据现有的状况,除了学校建设食堂的资金外,食堂大型设备设施的采购、工勤人员的工资这部分钱是由县财政完成,按100个学生配一个厨师来算,全省400万学生就需要4万个厨师,以月工资在1000-1500元计算,一年10个月(除去寒暑假)就需要4亿-6亿元。此外,食堂平时的基本开支,如水、电费等,这些钱是由生均公用承担,这对贵州省65个连片特困县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对于“一个厨师月工资在1500元”的说法,卢迈表示,这个数字在农村地区有点不靠谱。“在印度,是这样规定的,营养餐的经费由地方政府出,几方分担,因为只有当地政府才能弄清楚当地的物价,如果地方政府都向中央要,那可以开价每个炊事员2000元的工资来,所以1500不靠谱。”卢迈表示,在农村地区,根据他的了解,最多一个月800元。
此外,卢迈还提醒,就食堂建设资金及配套资金方面,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了,既然决定要实施食堂供餐,那么他建议全国680个县,请相关部门把已建成没建成的食堂名单列出来,一目了然,让大家看看国家、省、市、县在投入大笔资金后,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比较落后,不能让这笔钱白花了。
“国家没有考虑到配套成本,如要为非寄宿生建食堂,需要多少配套成本?哪些是由省里来实施?哪些是由各县镇具体承担?这些细则都没有体现。”卢迈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八仙过海,有办法就办,没办法就用别的办法来对付”。
卢迈告诉早报记者,要总结经验的话,第一个就是在实施“营养餐改计划”中的行政成本,只是算了一个模糊的账。一个孩子3元钱,按在校200天的时间算,一年就需要600元,全国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中央给了这160亿,但没有规定省里要出多少钱,县里要出多少钱,要解决厨房的建设,人员的工资,这两项都要钱。”卢迈说,按160亿元投入资金,如果要算上建设厨房和配备工勤人员的配套资金,大约还需要增加20%~25%,这个问题在计划的时候没说清楚。他建议,国家应出台营养餐加护的实施细则,解决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
因此他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校食堂供餐,一个县要拿出200万-300万元的配套资金,才能真正实施好这个营养餐改善计划。
对此,()副院长()也认为,国家推出营养改善计划,如果没有地方财政补贴配套,这3元钱就会“打折”进入学生饭碗,因为必然存在加工、运输、管理费用。“国家3元补助要想全部到学生碗中,这个过程需要地方政府补贴。”熊丙奇认为,地方政府包括省级财政要建补贴制度,承担营养品从供应商到学生饭碗之间的运行成本,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
创新监管制度:
必须公开透明
卢迈还认为,营养餐计划涉及到那么多人,对人员的监督机制也需要完善。
在八小事件中,营养餐的采购权是由校长决定的。周忆江认为,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并不提倡把钱全部抛给学校,这样做太危险了,失去监管,全部包给学校,由学校自用自管,这个根本没有监管。
“贵州省13000所学校不敢保证他们的采购人员都是廉洁的。这样就会造成隐患。”周忆江表示,对于资金的问题,政府部门不提倡县里把所有资金都拨到学校里去,到账物资实行四统原则之后,还有就是新鲜蔬菜这些学校自行采购的,要实行到账制,学校在采购的时候必须是两人以上的采购人员,采购之后做好台账登记,然后领导审核签字,再到教育局报账,教育局审查这些单据,这样的话才可以支付。
有评论指出,在“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同时,建议考虑让那些有经验的民间组织参与,壮大监督力量。此外,还建议让学生家长参与管理和监督,由家长代表参与营养餐的采购、制作、分发过程,由于事关自家小孩的健康,家长的监督意愿和动力应是最强烈的。
财务管理则是另一大关键。据邹联克透露,财政部对贵州教育经费的审计,其中一项就是今年刚刚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的账务审计。
卢迈表示,财务管理各地方有很多办法,此前该基金会在青海鄂都看到,当地用一种现代信息管理,要求当地19个学校必须每天把采购记录发到结算中心,把所有的采购合同发到结算中心,跟企业签的合同,发到县教育局的结算中心。“这样就可以比较了,其他地区的大米是两块钱,为什么有些地区非要是三块钱?”
“现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很容易的,一台传真机,一台电脑,传真机把原始凭证发过去,甚至有条件一扫描,那边就过去了,和用摄像头是一样的。用这种办法,有效地来威慑他,然后要求他提供食谱。”卢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派一个人不定期地下去看一看,是不是按照食谱做的,是不是出库时候都有凭证,出库要有单子,进货出货要不同的人来管,这样也方便各地的管理,解决财务管理的问题。
上述种种,是企业供餐有问题,还是食堂供餐更合适、更安全,但公平而论,很难说哪一种是方式是完美的。目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更切实的调查和部署,尽力改进、完善各种供餐模式,从而可以让各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让中央的160亿元花到实处,结结实实地吃到孩子嘴里,长到身体里。这项工程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甚而祖国的未来,所有的当事人都必须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切,都为了2600万孩子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