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此前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值。
为此,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拨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
然而,从这个“营养改善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让人感到沉重不已,各种问题、各种困难层出不穷。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学生在食用了学校统一下发的“营养早餐”之后,86名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疑似群体性食物中毒症状。事后,当地有关部门称与“营养早餐”无关,属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值得庆幸的是,此次事件引起了贵州省相关方面的反省和重视,并对如何更好的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选择哪一种供餐模式做出了重新部署,之前的企业供餐模式被叫停。但被认为更好的“食堂供餐”模式,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仅以贵州为例,去年,贵州省政府下拨了6个亿专门用于对学校食堂的建设资金,但还存在资金缺口。有学者认为,地方政府包括省级财政要建补贴制度,承担营养品从供应商到学生饭碗之间的运行成本,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
“在2月24日的(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培训会上,我特别强调、态度鲜明地强调不允许提供这种成品商品,就是定型食品。”4月6日,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办主任周忆江在办公室向早报记者强调,教育厅一开始就禁止采取提供成品商品的“企业供餐模式”实施学生营养餐。
3月29日,毕节市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86名学生出现了疑似群体性食物中毒症状,就是在吃了学校统一下发的“营养早餐”——乳品与面包之后,尽管市县有关部门称与食品无关,属“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3月30日,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紧急通知,再次叫停企业供餐,称该模式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4月6日上午,在周忆江参加的教育厅视频会议上,教育厅副厅长邹联克再次表示,须严格执行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个人或家庭托餐为辅的供餐模式。
但周忆江对早报记者表示,该省目前仍有不少学校依旧在采用这种模式操作。“企业供餐”为何禁而不止?贵州省各地在实施学生营养餐的过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困境?
叫停企业供餐:
“安全隐患大”
4月5日下午3点,毕节市工商局取到了7天前委托给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的一份检测报告——从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八小”)营养餐中抽取的12份食物样品,经过对霉菌的培养而得出的检验结果。
该结果于当天就传至织金县工商局,该局副局长白正荣在电话中对早报记者表示,该报告结论为“送检产品的指标合格,任何一项指标均没有不达标”。
“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学校通过企业买成品给孩子吃,食品药品监督局专门去鉴定过,没有问题,(织金学生疑似群体食物中毒事件)是学生心理反应。”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邹联克6日对早报记者称。
不过,除了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的报告外,毕节市食安办也委托贵州省疾控中心对八小这批营养餐进行抽检,一同拿去化验的还有当天学生的呕吐物。“昨天下午我去问的时候,说要检验10多项指标,只有部分指标出来了。”周忆江6日对早报记者表示。 尽管其中一项检测结果是“任何一项指标都没有不达标”,但贵州省各部门还是紧急部署整改企业供餐模式。3月30日,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该通知指出,织金县八步中心学校事件表明,购买成品的方式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应立即进行整改。
4月6日上午,贵州省教育厅召开了“关于2012年全省计划财务工作暨教育突破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会上,邹联克表示,该省9个市州、88个县级行政单位在执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严格执行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个人或家庭托餐为辅的供餐模式——这同样意味着,企业供餐模式被排除在外。
禁而不止:
不少学校依旧采用
目前,在各地的实施营养餐计划的行动中,主要有四种方式,企业供餐是其中之一,另外三种是食堂供餐、个人(或家庭)托餐、政府统一采购交食堂加工。一些地方政府还为企业供餐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如“对供餐企业、原铺料供应者、农产品种养殖和经营户是否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和退出制度,相关手续和制度是否健全”“学校可采取集体招标采购”等。
织金县八小便采取了这种模式,通过10天左右的时间,就确定了召开竞标会。那么,贵州教育厅为什么不允许当地采取企业供餐的模式?
“这种定型食品不营养,那些袋装的面包、饼干等等,添加了防腐剂,对学生的健康有坏处。但有些县除了条件不具备以外,还有就是图省事。但是政策又要求必须马上开始供餐,他们没办法,就临时性地先过渡,去买成品商品、定型产品。所以就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周忆江向早报记者强调,对于乡镇学校采购定型食品这种做法,教育部门并不提倡,但该省有这种现象的不在少数,八步镇不是最严重的,很多条件不具备的乡县均采用企业供餐模式。而3月29日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学生疑似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之后,该省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在采用这种模式操作。
就采用“企业供餐”模式的原因,八步镇一位镇领导对早报记者解释说,八小有一所在建食堂,因多方原因一直未建成,而在20多天的时间里临时找一家农户每天给全镇17所小学的学生做饭,显然又不现实,寻找有品牌的企业供餐,由国家的权威部门对他们进行监管,也为镇里节约了成本。因此经过反复研究,镇里还是确定了企业供餐这种模式。“企业供餐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不需要请厨师,且执行起来也快得多。”
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欧阳嘉的说法也类似。他对早报记者称,之所以会采用企业供餐,就是因为有些学校不满足食堂供餐的条件。他说,政府有关部门曾表示,可以采取特别方式的供货渠道、购买成品,但成品的质量监管却不是教育厅可以监管得到的,而是由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我们只是负责购买,市场流通的环节我们是控制不了的,所以我们也提倡,尽量由我们的学校自己食堂来提供食品,但食堂供餐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时间,现在不是所有学校能一下子满足自己做饭来提供营养餐的情况,所以目前还存在着购买成品的情况。”
专家建议:
依托本地建食堂、厨房
在《织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下称《织金县营养改善计划方案》)中还规定了“企业供餐模式”的工作流程:确定每周食谱——企业人员采购——进入企业食堂加工烹饪——留样——分餐——就餐。乍一看,这样的流程看似完美无瑕、无懈可击。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组”组长卢迈看来,偏远地区,特别是这些农村地区的学校采用企业供餐这种方式“非常傻”。他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供餐最大弊处在于成本高、营养差。他认为学校把营养餐交给了工业企业,其运输成本、市场流通环节成本等损失势必会影响企业利润,企业制造过程中间极有可能会添加很多不营养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