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成都七中处罚踢球学生的处分决定,在网络开始流传。4月2日,传统媒体以题为《中午踢个球竟能挨处分?》介入报道,网络媒体的加入继续将火吹旺,《中国足球怪象!踢球有罪》等多篇文章在网络出现。在媒介和网络的助推下,一个原本孤立的小事件,迅速扩展为多方关注的热点新闻,讨论的焦点也由学校处罚学生这一个点,衍生成对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弊端的声讨。
此事件的网络舆论中,对青少年足球教育弊端的声讨成了主流。有网友说:学校流传着“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事太正常了。网易网友“跳山杨”说:中国足球水平不行不要怪中国球员了,要怪就怪教育体制。广东一网友说:太正常了,我上高中时,我们学校的主任,经常拿铁锹在操场砍破我们的足球。
但也有网友冷静发声,“前因后果是啥子?既然学校有规定,肯定有他的道理。”网友“colorzme”希望校方领导站出来做个表态,到底是什么原因?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媒体的前期采访中联系了成都七中,但学校老师回应表示“我们不做评论”。这种解释,既未表明态度,也未道出前因后果。但这样的避而不谈,却激发了网友的追问和猜疑。
在网络平台中,网民的知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就为“非官方”信息传播提供了空间。面对这类舆论现象,校方首先应改变前期那种生硬作答的态度,其次,即使对后期舆论的凶猛始料未及,也应积极发声,拼抢“足球”的掌控权,将公众心中的问号一一解答,主动厘清事件的脉络,这样才不会在网络上在舆论中遭受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