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闭症男孩李孟渴望走进学校课堂,但他连续四次被拒绝在校门之外,他弹得一手好琴,却无法打动老师、同学及其家长,19名家长甚至联名写信给学校反对他入学。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自闭症儿童一般都有社会交往障碍。男孩李孟,热爱学习,弹一手好钢琴,他不会悄悄躲起来让妈妈找不到,也不会做抠插座眼儿这样危险的事,更不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威胁。可他却因很多同学家长害怕其有“攻击性”,在老师和同学的偏见中,被拒之校门外。
只要症状不严重,自闭症儿童完全可以在普通学校就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可以与正常人交流,增强沟通能力,这比在特殊机构受教育,更有利于他的治疗。2003年,我国就出台政策,规定轻度自闭症儿童可随班就读。
李孟的一些所谓“怪异行为”,孩子不理解,倒情有可原,但作为家长,应该冷静一些,对这种特殊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孩子患有自闭症,本就是一件令人心酸的事,但他拥有的读书梦却不该被轻易粉碎。
作为学校,屈从于部分家长的意志,将李孟拒之门外令人难解。为什么李孟母亲主动想和19名家长沟通,学校却断然拒绝?学校强调说,李孟无法自律自己的行为,无法教授其课程,可不容回避的追问是,老师和学校有没有好好花精力,去照应这个特殊儿童,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不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怎能对孩子轻言放弃?
在现实中,李孟不是孤例。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可谓举步维艰。从学校、老师到家长同学,都对自闭症有着种种误解和偏见。对此,学校、老师、家长都需要反思,我们的社会,应给自闭症孩子更多的爱。
同时,值得反思的还有自闭症孩子的权利保障机制。在国外,轻度症状的自闭症儿童就读普通学校,被视为孩子不可剥夺的权利,学校无权拒绝。但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缺少强制性,更缺少配套的制度保障,设立专门资金,对收自闭症儿童就读的学校给予全力支持。
例如,我们的大多数老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无力照应自闭症儿童。而在香港,针对在职教师特殊教育技能,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台湾则规定,如果普通班级有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孩子,这个班的人数可以相应减少1-3人。这些经验无疑应当借鉴。
还如,推动自闭症知识的普及,消除公众的歧视,这样的工作要真正重视起来。尤其是教育部门,急需建立一个与家长沟通的机制,让更多家长和学生,走入自闭症孩童的心灵世界。
2012年,中国自闭症儿童人数将达到336.3万,这些孩子不能再继续被排斥在主流教育之外,应以国家之力和社会之爱,帮助他们走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