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盐道街中学规定学生异性交往距离为0.8米~1米,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老师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处分。
★专家认为“早恋”并非科学的概念,令青少年备受压力
★失恋对孩子可造成毁灭性打击,容易出现自杀和报复
★青少年性滥交影响学习,很多女孩的性行为并非自愿
爱的感觉,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普遍体验,青涩岁月的爱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回忆。现在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结婚越来越晚,但青春期却不断提早,令爱与性的初体验日益丰富。然而“早恋”是很多家长忌讳的话题,性爱更是禁区中的禁区。事情一旦发生,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家长一竿子打死的态度只会失去对子女的影响力,专家建议不如在爱与性的问题上加以引导,让孩子的感情生活更加安全。
初恋:敏感而纯真的幻想
在广州越秀区读小学六年级的静文当年只有11岁,同桌小雷长得斯斯文文的,成绩又不错,但在女生面前很严肃拘谨。两人虽说坐在一起,但除了学习上会偶尔交流一下,其余时间完全没话说。那一年《泰坦尼克号》在内地上映,班里有女生想捉弄小雷,就硬拉他去跟静文模仿杰克和露丝“You jump I jump”的经典片断,没想到他居然答应了。静文说:“虽然知道只是在玩,但当时我的脸都红了,有那么一刻我真的觉得他像杰克。”
小学结束聚会上,同学们在教室手拉手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正当大家唱得陶醉之时,小雷悄悄地在静文的耳边说:“下个礼拜,我要跟爸妈去美国了,我觉得……舍不得……你!”听罢,静文的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
14年一晃而过,静文至今没联系上小雷。静文如今已经为人妇,把这段记忆告诉丈夫,丈夫不但没有吃醋,反而说:“这也算是一种宝贵的感情。”
少男少女产生的爱多数以同伴为对象,也可以是成年人,例如老师、朋友的父母、年长的名人。在感情的驱动下,他们把老师、舅舅、电影明星等年长者高度理想化成完美的对象,然后长时间做白日梦。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玛丽·C·拉米亚博士认为,孩子的爱是一种迷恋——他们会花很多时间来想对方,希望对方对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与成熟的爱相比,迷恋是浅层次的吸引,喜欢的是对方的外貌,或者以为对方能给自己提供什么好处。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E·皮克哈特称,恋爱的青少年希望花所有时间和对方在一起,把其他朋友都晾在一边。两人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觉自己是不完整的。当彼此关系出现风吹草动,两人就十分警惕,很容易为一些小事情而伤心,出现周期性的沮丧,原因是害怕失去对方——这是恋爱的代价。
大多数青少年的恋爱关系没能持续,很少有人与初恋情人结婚,因为青少年谈恋爱不是为了择偶,而是为了快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退休名誉教授南希·卡利什博士调查了1600名年龄从18岁到92岁的人,发现其中56%不愿意重拾初恋。尽管如此,爱的初体验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生中唯一的真爱。尽管他们后来找到满意的伴侣,但在婚姻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仍然思念着初恋情人。他们说,如果年轻时与初恋结婚,婚姻才算美满。
“早恋”:家长的反对无效
Amy(化名)是广州市第25中学的初中生,不但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还是音乐代表。她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恋爱,上初一后与前男友分开,然后与另一个班的苏同学相恋。妈妈一直反对她恋爱,要求她把心思放在学习和考试上,令她心情抑郁,把QQ签名改成“死亡的坟墓”,还写了一封遗书给前男友。2009年1月5日,Amy和苏同学在街上拍拖被妈妈发现,妈妈当着多个熟人的面强行拉女儿回家。当天夜里,母女俩发生激烈争吵,万念俱灰的Amy从自家所在的第8层楼纵身一跃……
有的父母没有把子女情窦初开当回事,贬之为“早恋”——“小孩子懂得什么是爱?”然而,他们却乐于听见子女说“爸爸妈妈我爱你”。卡利什称,如果爱父母是真爱,那么少男少女之间的爱难道是假的?
孩子恋爱,更多的父母十分关心甚至担心。他们不希望孩子太早涉及人生大事,怕孩子遇人不淑,担心有不轨的行为发生,特别是性的方面。因此,他们不同意子女恋爱,甚至严格禁止。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学者李阳等人认为,“早恋”不是科学的概念,却几乎成了不正常、不良学生的代名词,被贴上“早恋”标签的学生承受了严重压力,建议用“亲密同伴关系”、“异性友谊”等词语代替。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成熟的中学生相互喜欢、倾慕并带有独占性和性诉求的情感是理性、成熟和负责任的,与成人之间的恋爱是没有不同。
皮克哈特称,这些父母没有认识到“早恋”也有积极的一面:小情侣长时间黏在一起,就不会滥交、参加狂野派对等,少惹了许多是非;他们在社交上会比其他孩子更成熟;他们从恋爱中学习如何恋爱,为未来的亲密关系做好准备。
最起码,恋爱中的孩子情绪高涨,第一次有机会爱一个父母以外的人,增强了独立性。
皮克哈特认为父母的反对反而强化孩子的爱情。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如果支持和包容子女的恋情,例如欢迎对方来家里做客,在他们感情遇到波折时愿意倾听、给予同情,在性行为方面提供指导,那么孩子会听父母的话。如果盲目反对,父母连施加影响的机会都没有。
失恋:警惕自杀与报复
东莞某镇一中学两名学生恋爱交往一段时间后,女生提出分手,男生一直不同意。2007年12月,男生将女生带回家里,用手机强行拍下她的裸照和一段视频,以此要挟她不要分手,她在惶恐之下同意复合。后来男生多次约会她都被拒绝,于是产生了报复心理,在QQ群内猛发她的艳照和视频,还注明她的真实身份。男生被女生告上法庭,最终被东莞市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只要恋爱,就有失恋的可能。皮克哈特以中学生为例,称他们要不感情出了问题而分手,要不考上不同的大学后无法克服距离问题而各奔前程。恋爱的结束少有顺利的,至少有一方感到很受伤,特别是被甩的一方,感到痛苦、无助和被背叛。
失恋后,女孩会因为伤痛而出现抑郁,最糟糕的情况是伤害自己——“没有他我活不下去!”“我再也不会爱别人了!”伤心的她们会找闺密、父母倾诉,从而得到社会支持,有助于走过这一段艰难的历程。
相比之下,受过更多磨砺的男孩容易压抑受伤的情感,不习惯敞开心扉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大多独自应对。通常男孩堕入情网比女孩更深,也许他们比女生更渴望感情上的亲密,而女生在成长的岁月中已有闺密相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因此,被甩后男孩可能反应过激,把失恋的伤痛转化为愤怒,出现报复行为而伤害别人——“她就是为了伤害我的!”“她会有报应的!”
大人们经常低估失恋的影响,漫不经心地跟孩子说“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初次失恋对一些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可能令他们产生自杀的冲动。因此,美国“青年村”组织的专家克里斯廷·兰德斯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子女饮食和睡眠有无改变,有没有过分忧虑男友或女友的想法,发现任何不妥就要和子女谈心找出原因。皮克哈特建议家长多鼓励失恋的子女说出痛苦的感受,让他们明白爱是有风险的,我们所爱的人伤害我们最深,注意不能用自己付出的爱来衡量对方的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芭芭拉·格林堡博士建议,失恋的孩子不要只关注恋爱,而要寻找其他的兴趣爱好,而骚扰和跟踪女生的男孩要看心理医生。
性爱:滥交的孩子学习比较差
2008年的一天,一名15岁的阳江女中学生在姐姐的陪同下,走进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验血检查发现HIV阳性,证实染上了艾滋病。据介绍,她是当时该院收治过通过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中年纪最小的一名。原来,不谙世事的她竟然有多个性伴侣,初中未读完便辍学了。
大多数青少年在恋爱中会用性的亲密来巩固彼此感情,这被认为是“早恋”的弊端。据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发现,美国有45%的女孩认识一位朋友或者同伴曾经进行性交或者口交,而且不是自愿的。
很多人相信,“涉性”的青少年学习不好,考上大学的机会也比较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社会学家比尔·麦卡锡与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家埃里克·格罗德斯基研究了十几岁的孩子后发现,有稳定情侣关系和性生活者在学习上与节欲的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包括学习成绩、上学出勤率、升读大学率等,被勒令停学的情况也不多。然而,性滥交的学生成绩较差,他们不太喜欢上学,被停学、开除的机会较高,升读大学的机会较低。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萨曼塔·斯梅瑟斯坦因博士认为,上述研究没有得出性生活不检点就是学习不好的原因,因为性与学习上的表现可能有着更深层的共同原因,人们应该关注性滥交的孩子是否有其他的问题。
在性的方面,兰德斯建议家长:
●在深思熟虑后,尽早跟子女谈恋爱与性问题。最好在9~10岁,最晚不要超过12岁,赶在恋爱的苗头发生之前。让孩子明白拒绝是他们的权利,提醒口交也属于性交(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不以为然)。
●很多坏事情往往是没有想清楚就做,因此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合适的,什么行为绝对不能做,例如向异性发送不雅照片,可抓住名人丑闻曝光的机会进行反复教育。
●父母有权知道孩子手机的密码,不定期检查孩子的手机,查看短信内容。提醒孩子发淫秽短信是违法行为,会被警察调查。孩子不守规矩的时候,父母有权剥夺他们使用手机的权利。
●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也最看重同伴,因此家长要认识子女的朋友,必要时介入,勒令子女远离损友。(伍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