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早恋了,上课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某同学缺少父母关爱,故意逃学想引起家长注意;某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感觉非常自卑,很不愿意跟人交流;某同学爱给人取侮辱性外号……这些都是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小小心理情报员从各自班级里搜集到的信息,每个班上有两名学生,他们除学习外还做着地下潜伏工作,注意观察同学情绪与心理变化,然后,每周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10月23日《南方都市报》)
正方 打的是“爱的小报告”
□前溪
现在一些学生心理多脆弱,多关注学生的异常变化,及早发现学生出现的“苗头”,早发现早对症下药,显然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些学生的自卑感很重,却不轻易流露,教师仅凭课堂或平时的观察,也不一定能够发现。但学生与学生之间朝夕相处,自然能够及时发现,教师再采取措施,也就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设“心理情报员”是务实的做法。不要把所有的“情报员”都当做“特务”,不要认为所有的“打小报告”都充满恶意。“心理情报员”打的就是“爱的小报告”。
反方 助长阴暗心理
□佘宗明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抨击,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其特点之一是“告密”。在不少人的学生记忆中,“被告密”都是挥不去的隐痛。
让“小情报员”暗中观察同学,容易造成他们的信任裂痕、心理隔阂。当“小情报员”窃听他们的秘密时,他们也许会陷入“被盯梢”的焦虑中,心理蒙上阴影。年岁尚幼的“小情报员”们,毕竟不懂“保护隐私”,若他们曝人隐私,换来的是“被表扬”的甜头,“他人隐私”的重要性恐怕还抵不过一朵小红花。
再者,对认知能力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善与恶没有明显的分界。他们在打报告时,是否带有泄恨式倾向、潜在偏见,委实难料。在忌妒心态下,抑或是为了在老师面前留下好感……他们很容易将“见不得光”的告密手段当做“排异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