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任 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解放观点:继 “中国式过马路”之后, “中国式接孩子”又一次成为网民热议的现象。其中涉及到孩子的安全、城市交通、担心学坏或早恋、攀比接送工具等诸多原因。甚至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从平时上学到业余补习班,都由家长接送。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的孩子接送吗?
任远:我家孩子现在读初中,我们是只送不接。早上送小孩上学,是因为家里有车,可以让孩子多睡一会儿,下午就让他自己回家。周围不少同事都是天天接送,我的做法比较另类。但我孩子从预备班开始就自己回家,小学也是自己坐校车,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回想我们这代人,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从来都是自己上学回家,初中的孩子都已经那么大了,我觉得应该放手。
解放观点:目前十之八九的家庭,孩子很大了依然接送,形成了校门口人车拥挤的 “中国式接孩子”景观。您觉得为什么大多数家长不愿放手呢?
任远: “中国式接孩子”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但其背后折射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反映出现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关照,远远超过以往。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成为当前社会突出的现象,导致现在有些孩子的自立性和自理能力奇差无比,例如从不做家务、不会系鞋带、不会洗碗、不会过马路等。当然,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独生子女的家庭,不容许任何失败和伤害,对他们的期待、关怀也被无限放大,毕竟成功率是100%,失败率也是100%。从家庭内部结构看,代际结构向下收缩,同时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增多,造成关心照顾全体聚焦在新一代身上。
这种独生子女宠爱症,其实暴露的是家长们隐藏的无知。孩子已近成年,依然不会过马路,难道家长能接送他们一辈子吗?他们迟早都要自己学会如何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行走,学会如何对自己负责,这一课无法避免,还不如及早锻炼。
其次,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实际上,许多孩子压根不愿意家长来接,他们可能更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回去。 “中国式接送”直接导致孩子的伙伴关系弱化,剥夺了他们的活动空间,过多挤占了孩子的社会关系,让独生子女更加感到孤独。甚至可以说,独生子女的社会孤单很大程度上不是独生子女造成的,而是家庭和学校生活方式挤压社会交往造成的。或许有些家长压根不在乎孩子的社交空间,只想多挤出点时间让孩子学习,甚至巴不得孩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处在不断学习的状态中。这完全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些要求甚至不符合人的天性和生理极限。导致某些年满18岁的孩子,依然像小学生一样幼稚,对这类 “大小孩”而言,与其担心他们的成绩,可能更需要担心的是,他们未来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如何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
解放观点:究竟是什么导致家长容易形成这种偏颇的教育观?
任远:许多人想,带孩子谁不会啊?其实我们对教育理念的普及远远不够。儿童成长是一门知识,怎么让孩子学会独立,怎么处理孩子学习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放学之后自由地购买物品、玩耍娱乐、学会过马路等,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父母的过分操心,是好心做了坏事。
我们传统的儿童教育,也没有到如此全面垄断的程度。过去,孩子的成长处在一定的生活空间中,有亲戚、伙伴、邻里,尤其是单位社区,孩子们在大院里一起长大。原来的村落、家族居住方式,乃至到单位制居住小区,提供了一种 “集体保卫孩子”的机制。然而随着社会的个体化、居住的分散化,这种集体保卫机制撤离后,只能依赖父母、依赖核心家庭来保卫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成长的社会机制被大大削弱,儿童不是社会化,而是家庭化了。现在教育越来越职业化,老师分工明确、责任明晰,于是下课后就没有学校的事情了,学校之外都是家庭责任。只要出了校门口,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完全依靠父母。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展新的保卫孩子和促进孩子发展的社会机制,例如第三方的社会组织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小区是否能多承担点责任。一些慈善机构,比如家长组成的联合 “护童队”,能否在学校附近的马路维护公共秩序,在邻里社区中,能否在孩子放学以后形成新的社会活动空间,这些至关重要。
解放观点:但也有不少 “80后”网友表示,他们同样是独生子女,小时候也是独自上下学,真的是现在的小孩特别金贵吗?
任远: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居住地和学校离得太远。正常情况下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都能自己回家。但由于 “择校热”等原因,不少孩子上学距离很远,家长非常不放心。
归根结底,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中心地段房价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口搬离中心城区, “人口的郊区化”成为发展趋势。而优质教学资源,偏偏大多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两者分布不平衡,导致现在小孩上学距离越来越远。在学校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校车或住宿等支持体系时,家长只能自己承担接送任务。所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会带来问题。另外,周末的兴趣班和辅导班,也逼得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城市中跑来跑去。
解放观点:其实很多家长接送孩子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安全问题。
任远:确实,不同城市面临不同的安全问题。特大城市大量的流动人口、中小城市不规范的交通行为、网购发达后快递摩托车的增加等等,都是家长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媒体曝光的事故、凶杀等负面报道,强化了父母的担心。但我们也看到,家长接送孩子导致的堵塞交通,又进一步带来新的城市不安全因素,形成恶性循环。于是 “中国式接送”带来 “中国式交通”,而 “中国式交通”又强化 “中国式接送”。
城市安全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尚未完全建立有效的现代城市运行方式,比如过马路严格遵守红绿灯,走横道线,自行车不要上人行道,人不要走到马路上,摩托车不要横冲直撞,汽车不要随意变道等等,都是城市发展中必须形成的公共规范。
从社会学角度看, “现代化”过程本身就是风险日益强化的过程,因而 “现代社会”也是 “风险社会”。于是,生活中如“中国式摊贩”、 “中国式过马路”等 “中国式”现象层出不穷,这是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中的必然纠结,是诸多矛盾映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象之一罢了,这正说明我们日常世界的改造,离成熟的现代化还有相当距离。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个人主观理念和素质的加强,更有赖于城市的综合治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