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大量的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和汽车拥堵在学校门口,已经成为“中国式接送”一景。不仅在幼儿园小学门口有“一对一”的接送大军,就连高中的校门口,也有很多打着“家远”、“防早恋”旗号来接孩子的家长。水泄不通的校门口成为“中国式接孩子”造就的独特风景。
调查
小学生自己上下学不足7%
中学生接送率达到50%
《北京晚报》对一所重点小学五年级的一个45人的班级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送孩子步行上学约25%、开车送孩子上学约40%、家长用其他车辆接送约20%、利用校车上下学的占8%,自己上下学不足7%。记者在微博上找到天津30位中学生的家长,并用私信询问接送问题,最后,每天接送的家长竟然占到50%(主要考虑安全、学业繁重问题),偶尔接送的占到20%(主要为天气原因),离着近,走着回家的占10%(部分为租房陪读生),而离家距离远,孩子自己搭乘地铁、公交回家的占20%。
现场
放学了 学校周边
变身混乱停车场
下午3点,记者来到和平区柳州路、武昌路、岳阳道一带,这里是实验小学、岳阳道小学等学校的聚集地,不少家长都是开着私家车过来接孩子,马路两侧堵得水泄不通,而两边原本就停靠有一排车辆,这使狭窄的湛江路更显得拥堵。一辆黑色小轿车刚过西安道口就不得不停下来,将车随意停在人行道上,家长下车向学校方向走去,另外一辆车想绕道逆向行驶,更是造成了交通堵塞,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场面更加混乱。在湛江路以及周边道路上,心急如焚的司机基本都是来接孩子的家长,只能拼命按喇叭;电动车灵巧地穿梭在汽车中间,后座上载着孩子扬长而去;大人领着孩子穿行在街道中间,还有不少孩子随意乱跑,街道变成混乱的大停车场。
在实验小学门口接孙子放学的李奶奶对记者说:“到点儿就这么乱,幸亏我们住得近,走两步就回去了,要不开车多麻烦啊。”记者问道,这么近的距离怎么每天都要接呢?李奶奶说:“马路太乱了,要只是孩子自己,万一出事儿怎么办?肯定要接。”
“下午其实还好,我早晨的时候都要提前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送孩子,因为送完了还要上班,就怕给堵在里面出不去了。”林先生说自己对校门口的拥堵很“无奈”,而下午根本就不敢过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是靠老人过来接,“你看这儿哪有停车位,寸土寸金的,怕开车被贴条,有时让老人开代步车来接孩子也是没办法。”事实上,本就不宽的街道加上错车、调头、倒车和乱停放,拥堵剐蹭是家常便饭。有的老人认为开老年代步车接孩子很方便,接送的时候遮风挡雨,还可以见缝插针随地可以停车,老年人反应慢,更容易造成校门口的拥堵“如果这儿出了事故,我估计救护车都开不进来。”
旁边一位女士插话道,自己也是家离得远,每天六点半就要起床,照顾孩子吃早点,然后开车过来送孩子。“不是非要接,是不接不行,现在路上很乱,各种事儿也多,谁也不放心。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就像林女士说的,记者调查发现,幼儿园和小学的接送几乎形成一比一的比例,采访中唯一一个不是自己家长接送的孩子也是搭同小区家长的车回家。
高中生也接送
刘奶奶:不让接送,我就没用了?
小涵妈妈:防早恋,怕孩子分心。
陈先生:家远,不想让孩子太累。
刘奶奶的孙子今年上大一,而在之前她已经接送孩子13年了。“幼儿园2年,之前是她妈妈接送,后面2年都是我来接送,小学接送了6年,初中3年我是接,送都是她爸爸送,高中是轮换着接送……”除此以外,幼儿园和小学,刘奶奶要接送兴趣班,初中的时候还要接送补习班。“现在外面多乱啊,交通又那么不好,接送是肯定的。”刘奶奶自老伴去世后就把自个儿的房子卖掉,还了一部分儿子房子的贷款,之后她跟着儿子住,每天的事情就是做做饭,接送孩子。记者问为什么孩子到了高中还要接送,刘奶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本来儿媳妇说接送完了小学就行,没想到初中也挺远的,我不放心。后来儿媳妇说不让我接送了,我心里就不舒服,这是说用不着我了?让我走了?我走了孩子谁来接,出了事儿怎么办?”
与刘奶奶不同,初中生小涵妈妈的租住房离着学校也就1000米的距离,可即使这样,她依然需要在放学的时候“护送”孩子回家。“怕她上网,怕她跟着同学出去玩。”孩子上了初中,家里又在旁边租了房子全程陪读,家里已经停止了接送,刚开始小涵放学后很快就能到家,可是前一段时间,她发现女儿回家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校旁边都有小商店,孩子大了开始打扮了,也喜欢逛逛小店,吃点儿零食什么的。”怕女儿精力耗费在这些地方,耽误学习,小涵妈妈又开始了接孩子的生涯,她坦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我经常在路上看见一对一对的初中生谈恋爱。上学放学的路上是孩子接触最长的时间段,我不希望孩子分心。”
另一位家长陈先生也是将孩子接送到高三,他说自己接送主要是学校离家太远,孩子在一中上学,家则在梅江,路上怕孩子太累,也怕孩子出事儿。“本来是想让她妈在旁边租个房子陪读的,没找到很合适的房子,后来想不陪读就天天接送吧,我们辛苦点,不能让孩子累着。高中学业紧张,我们不想让她在路上耗费精力和时间,再说家这么远还不接送,孩子心理也会受影响。”陈先生最后说,你觉得上了高中孩子好像很大了,可在我们眼里多大都是孩子,加上小孩儿也没觉得不好,都是为了学习,考上大学就行了。
我都上高中了.。。
等毕业再说!
学生观点
保护过度 上大学才学着长大
小王是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他感慨,自己终于不需要父母的接送,第一次可以独立上学,“父母一直接送我到高中,不过高中我是住校,倒不是天天接送,其实我觉得从初中开始自己就能上下学了。”小王说初中的时候要求过,家长停了一段时间,正好有同学出了事故,家里就又开始接送了。“反对过,主要是不愿意家里太操心,可是他们都不同意,我成绩好,跟家里的付出分不开,他们把所有生活问题都给我解决了,我只需要学习就行。”
因为学校提倡独自报到,不让家长陪同,在小王的强烈要求下,家长并没有跟随。终于独立了,可是各种问题都让小王难以适应,“铺被褥我就用了大半天时间,还是在旁边同学帮助下支起了蚊帐,然后我发现包裹里什么都找不到,就开始给家里打电话。”小王的第一个电话是 “找不到牙刷”。母亲通过电话远程遥控孩子找牙刷,接下来,零零碎碎的电话打回家:笔、辞典、记事本……“电话打了一会儿,宿舍里的人就开始用很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这算怎么回事儿?都上大学了,竟然什么都要问家里,什么都不知道,后来熟悉了大家说起报到时候的第一印象,对我感觉竟然都是太不像个大人了。”
之后,小王开始学着自己解决问题,这也闹出了很多问题,“不说别的,单是洗衣服就很麻烦,我从小到大自己没洗过一次衣服,印象里就是放上洗衣粉,泡泡、搓搓就行,第一次回家我妈都快叫出声来了,说你这衣服多久没洗了,除了灰的就是黄的?其实我很爱干净,一星期一洗。”作为“中国式接送”的典型孩子,小王最后感慨道:到了大学我发现自己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大学里才开始学过马路,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专家观点
“中国式接送孩子”源于社会安全感缺失
南开大学教授黄春雨认为,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接送孩子,这就是中国现状,这不是观念问题,这是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家长出不上什么力。
首先是交通问题,交通安全环境差,别说是小学生,成年人也不一定安全,家长自然不敢让孩子自己走回家;然后是对社会治安的担心。2011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5320起,共打掉3195个犯罪团伙,解救被拐儿童8660人,这些数字的背后都是悲剧,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最难承受这种悲剧,关心则乱。
再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家长不遗余力,导致很多学校离家非常遥远,多数孩子居住在学校五六里或者七八里之外的地方,有的还要更远。一个高中生如果下学之后需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才能赶回家,繁重学业下这是对体力的严重浪费,对小学生、初中生来说,时间上家长也难以等待。
最后就是独生子女的关系,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长辈都把孩子看得很重,他们有人力来接送孩子,也有精力去接送孩子,而独生子女家庭很难承受孩子出现问题,很难承受失去孩子或者孩子受伤的悲剧,所以对接送孩子这个事儿格外重视。
所以说,“中国式接送”其实就是中国国情下的接送,不是现在的家长太宠爱孩子,而是现在的环境让家长缺乏安全感。城市拥堵,“中国式接送孩子”加剧了拥堵,人一多,安全隐患多,安全隐患多,家长更加不放心,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但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家长一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行动才能慢慢减少。
新报记者 翟玉静